到香港大會堂參觀過「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018」展覽主場一週,腦裡泛起許多想法,與其說是參觀,不如用「體驗」更貼切。今年展覽以「萬有之間」(Much Ado About Everything)為主題,科技與生活與我們這麼近、那麼遠,日新月異的數碼、虛擬、AI技術湧泉而至,的確值得思考我們的數位化社會未來。

#文化者 精選了3件有啟發性展品,與讀者分享 (最好當然自己去親身體驗)。

1) 腦工場 (Brain Factory 2018)

大腦活動是獨一無二的,法國藝術家Maurice Benayoun 德國藝術家Tobias Klein 透過人腦電腦互動(BCI)的藝術裝置,嘗試將觀眾的感覺和想法轉化成實物,探討人與機器之間的新種關係。
觀眾先坐在類似按摩椅上看着屏幕,類對於不同抽象字彙(例如創意、認知、情緒等)的想像特性,機器會嘗試校準通訊使對形狀、形式和實物、物化和昇華,把物質轉化成數據,電腦讀取大腦對特定詞彙的感覺和想法,然後化成虛擬形像,最後以3D Printing的技術打印成實體。如果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think,這「科技讀心術」不知是方便還是恐怖呢?

2) 我們怎樣可以演好一點 (How We Act Together ,2016)

來自美國的Lauren McCarthy 和 Kyle McDonald要求參與者重覆一些社交動作,直至疲怠、動作不自然,並意旨其即將轉變。通過重覆一個動作喚起人們在某些社交場合不適的感覺,而人們更越來越熟習分散注意力及失去聯繫式的對話。
同時,當參與者持續重覆動作,他可以看到之前的參與者的同樣「演出」片段,就像回饋自己的「演出」,成就一場難堪尷尬又親密的異步互動。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
來自美國的Lauren McCarthy 和 Kyle McDonald要求參與者重覆一些社交動作,直至疲怠、動作不自然,並意旨其即將轉變,創作作品「我們怎樣可以演好一點」。

3) 《機密錄:雙城》(Vvzela Kook 2016-2018)

昔日,九龍城寨主要作為一個具有軍事和政治職能的社區,曾是三不管地帶。至到九十年代初清拆,是否代表其不再存在?
中國藝術家曲倩雯明明生於沒有九龍城寨的時代與地區,卻以未來九龍城寨為主題創作此科幻作品,呈現並未完全消失的九龍寨城,並由人工智能接管掩藏於地下的秘密。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中國藝術家曲倩雯明明生於沒有九龍城寨的時代與地區,卻以未來九龍城寨為主題創作此科幻作品《機密錄:雙城》。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主題展覽
日期:即日至 11 月 4 日
時間:1200 – 2000
地點: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藝術節詳情: www.microwavefest.net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