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Sharing在「談逆權司機到1987 (上篇)」中提及,後傘運時代,香港人對民生現況,累積了非常複雜的情緒,剛好近年韓國「逆權系列」(《逆權大狀》、《逆權司機》)電影先後在港上映,引發廣泛的共鳴。趁第三部曲,也是最終章的《1987 : 逆權公民》上映之際,文化者特意為你紀錄3月11日,由韓國政治及文化學者鍾樂偉與《十年・冬蟬》導演黃飛鵬主持的映後談,陪大家拆解當年韓國軍政和社會狀況,於「談逆權司機到1987 (下篇)」,則會集中討論電影/當地情況如何對照香港。

內文:

鍾:鍾樂偉
黃:黃飛鵬

民主並無絕對的成功 也無絕對的失敗
1987 Sharing

黃:談及民主運動的結局,觀眾在《1987》中理解民眾一起走出去勝利的感覺,是一個很奧妙的部份,可以先讓Steve講述這個運動的結局,內容或可呼應往後的香港情況。

鍾:87年6月的抗爭運動,最高峰當然是是6月29日,當時鋪排接替全斗煥的民主正義黨總統候選人盧泰愚說:「譬如我們(民正黨)會改憲法,政府決定妥協,有直選總統的機會」,這是一個全國很歡喜的消息(編按:全斗煥為了舒緩民怨,宣佈不再連任,但將棒子轉交他的得力助手、四星上將盧泰愚,並由他代表執政黨宣布,接受反對黨提出的一系列政治民主化建議,史稱「6·29民主化宣言」。內容包括:實行總統直接選舉的制度、實施公正選舉法、對受監禁的政治犯實行大赦等,特別是修改《大韓民國憲法》,確立由第十三屆總統選舉沿用至今的公民直選總統,每個政黨均可推薦一名候選人,無黨派人士只要集齊5,000至7,000名選民推薦,即可參選直選總統,使宣言被視為南韓民主化重要的里程碑)。

記得看過一張關於當年市面情況的照片,有趣畫面令我印象深刻,相片中拍到一間韓國餐廳,於新消息發佈後,老闆特意在門前貼上「今天是一個好日子,因此所有茶是免費的。」細微至此,反映連一間餐廳的老闆,被獨裁統治者管治廿多年後,也高度期待直選新時代的來臨,渴望感國家走向美好時光,可見民眾對民主的期望極大。

奈何運動的轉化,最終沒有換來實質成果。因為到了12月的民選舉,竟然還是選出盧泰愚,一個軍人背景的人擔任新總統。當時不少民眾認為簡直是天大玩笑,並如此形容:這是廣場上的勝利,可是卻輸在制度上。((編按:原來當日結束軍政獨裁統治的「民主化宣言」,是全斗煥和盧泰愚政府受美國施壓下突然發表的,所以導致反對派陣營大亂,未能就12月派金泳三或金大中出選而內鬨,致令盧得以成功當選。雖然他是沒有出現大量選舉舞弊,偏向公平公開的情況下,首位真正意義上的民選總統,可是其軍人背景以及跟全斗煥的密切關係,後來還是惹起很多爭議和問題。果然,95年11月16日,他跟全斗煥就因籌集和侵吞秘密政治資金相繼被捕。)

 

當年兩位在野派候選人分薄票源,這都是我們香港經常發生的事,插票,令到當時的盧泰愚取得三成七選票,贏得總統,是極大的諷刺,很多人氣惱和沮喪:為何我們辛苦爭取多年,竟會輸在這一步呢?不過他們(民眾)又沒有視此為完結,往後還繼續嘗試其他可能性,致令87年至93年,終於出現了首位非軍人總統(編按:於1992到97年執政的韓國前總統金泳三),真正實踐理念,亦是運動不是那一刻就完結的意思。

更替才能進步  堅持才有希望

1987 Sharing
為了對抗獨裁政權,韓國人民於80年代多次起義。87年6月12日首爾延世大學的民主學運,就慘遭全斗煥政府以暴力鎮壓。 (美聯社圖片)

黃:這是最精彩的一個說法。如果我們搞民主運動,只為了找到「一個人」的選擇,否則就等於運動完結了,這是很羞辱的。在民主運動中,我們真正要尋找的是「更替制度」,意思是:無論所謂的「好人」或「壞人」,都有當總統的權利和機會,若然他/她是後者的話,總有一天要為所做的事負責任。假設現在我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走去選總統,就算真的當選了,但不學無術的做完五年後任期後,我還是要換屆,或被問責曾做過的事,也會在下一次競選中有輸的可能。這就是民主運動的核心意義。

當我們追求民主運動時也可思考這事。我那位建制派父親經常問我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選香港行政長官,你會選誰呢?」我每次都平靜回答:「沒辦法選出一個自己心儀的。」爸爸總會回應:「早就說你只有廢話。」

 我很希望告訴他,這件事不是選誰對不對,而是選到的人不合適,可以有制度去更替,這樣社會才會進步。總有人為了爭取支持會選擇施行德政,在制度之下他/她不能再只站著下命令,還需要對自己的選票負責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從南韓的民主運動,我們可思考有何能借鏡和學習的部分。

 鍾:我希望特別註明兩項令運動最終成功的重點。其一,是傳承的精神,我不厭其煩說了很多次,韓國民主運動的情況,由60年代獨栽出現,到87年才獲得民主,中間經歷很多不同瑣碎的事。每一次事件的走向都未必順利,也容易令人沮喪,「為何今次又不成功?為何又被鎮壓?」無疑曾讓不少人對運動失去希望。

1987 Sharing
無論遭遇警方多少次的催淚彈與震撼彈鎮壓,韓國民眾也從未言悔,並堅持留守於街頭上抗爭,發表對民主的訴求。(美聯社圖片)

但因著承傳精神,韓國人還是不願服輸。例如80年的血腥鎮壓後,許多人心和生命承受了重創,然而,整個韓國社會的思維沒有轉向負面,反而有群學生主動跑出來承接整個運動。那怕87年,明明已辛苦走到這一步,以多宗人命悲劇,換取政府讓步改憲法,容許直選,結果還是輸了給掌權者的計謀,但他們仍然沒有放棄,再靜候到93年的選舉,再嘗試以制度追求民主,終於選到一個真正喜歡的文 人總統,令到軍人政權被更替。

 其二,這證明了運動是要跟國家「鬥長命」,民主沒絕對的美好,只能不停奮勇向前走,不可以為單一失敗事件而放棄。韓國人的無窮付出,面對接二連三的負面情況都繼續堅持,就換來了改變的可能。

 還記得2012年,我在當地做大選採訪,當晚和大伙兒看到朴槿惠獲勝後,我跟一班不太喜歡朴槿惠的政黨人士吃飯,他們非常愁雲慘霧。我忍不住問:「你們之後會怎樣?」有人堅定地說:「不打緊!等五年後再來一遍!」他們沒有埋怨,而是思考,接下來的五年要繼續監察政府,期待翻身之日,果然等到2016和2017年,真的找到了朴槿惠的「痛腳」!可合理推翻政府,再選出一個更合乎民主精神的新政權。

 雖然我明白香港人當下很著急,但韓國的例子印證了民主運動急不來。從韓國人的心態所見,他們對民主的訴求有耐性,也知道先要令更多人留意運動,找一些讓每個人有共鳴的元素,方可以將事情推進。這次不成功,也不代表運動永遠失敗,能夠令運動不斷開枝散葉,已經是成功之處。

沒有「叮」一聲的奇蹟  結果都看你的取態

1987 Sharing
雨傘運動的帶來的政治創傷和世代矛盾,至今仍然纏繞不少香港人的心靈。(Time Magazine)

黃:在《1987》中看到警方暴力鎮壓民眾,以及發放催淚彈的場面,令我們無法不回想14年關於雨傘革命的記憶。回到現實,我留意到也很喜歡一個情況,就是當我們談到這段日子的經歷,大家都會開始無法再說下去。這種突然的安靜,必然讓每個人在運動中有深深力拼的感覺,不住思索:我也有上過街,或我付出過什麼,但都沒有辦法成功。

 我跟Steve有同樣想法,如果我們追求的民主運動是「叮」一聲,所有問題就能夠被解決,你追求的並不是民主,而是「哈利波特」,即是「奇蹟」。 我有一個經驗值得分享的,我常跟我媽討論,並形容她的民主進程是香港人大部份相似。好像我不時由生活切入問她:「妳認為現在在領匯買菜很貴?」慢慢才談到補選等事宜:「妳希望選誰呢?這個候選人就沒有標準工時?另一個候選人又如何?」我將他們的政綱整個跟媽媽說一遍,最後在上一屆補選的時候,她選了張超雄。在我來說,這對一個「阿姐」,已是一種進步了。在大家生命中出現很多不同類型的「阿姐」,你如何向她溝通或是同步,其實是一個關鍵。

 另外,我覺得可以再談一談關於朴槿惠的事。現在大家理解韓國經歷一連串的民主運動,也會失敗,也會選中朴槿惠。其實當朴槿惠在職時,韓國整個文藝圈一樣面對不同打壓,不要想著香港現在有「黑名單」,很驚為天人,每一個國家都有這樣打壓人民的政府。

1987 Sharing
造成304人死亡的韓國沉沒客輪「世越號」,是當地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海難,多方指責朴槿惠政府未有把握黃金時間救援,即做打撈計劃最終耗資近7300萬美元,也彌補不了對家屬造成的傷害。(Getty Image)

早幾年, 我參與釜山國際電影節就遇過一件事。大家都不知道曾出現一個更替,一個很短暫的更替。當時韓國正熱議一套關於南韓沉船意外的電影《潛水鐘》,這部戲因出現在釜山國際山電影節,導致政府是下令禁止放映,不希望這個主題出現。(編按:2016年,韓國總統朴槿惠因「閨蜜干政門」引發廣大的蝴蝶效應,這部談「世越號」海灘和批評朴氏政權的紀錄片《世越號慘案100日特輯——黃金救援時間內毫無作為的國家》,亦即《潛水鐘》在網上大熱,觀看人次超過35.2萬人次。後來還因亮相釜山國際電影節,觸動政府干預活動,並引發電影節人士抵制影展。當地文化界後來又督促朴氏政府儘快查明由該紀錄片引起的演藝界「封殺黑名單」事件真相)

 政府採取的方法,是把所有門票都買起,那就不會有觀眾可以看到。但不要以為把門票都買起,電影就不會流放,這是一個愚蠢的想法,於他們(政府)再改用暴力的手段,將電影節的資源扣減。由於我當時身在影展,有幸經歷這情況,也很記得當時電影節的負責人的處理不是逃避,而是一直主動招待,抱歉資源減少,招呼不足,希望大家諒解,儘管他已招待得已經非常好。完場後,他甚至再提到關於這電影的事,反思電影節是不是有責任要再爭取放映的機會。 我認為這是一種風骨,看到一個人處事的態度。他上一秒雖然愧疚招呼,但下一秒,已經有勇氣去嘗試考慮影展再作放映的可能。

 「風骨」是每個人都要思考的事。當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有些人或事要你讓步,面對那種難受和難堪,你到底要如何定位自己呢?就算不說2014年傘運時你在哪裡,其實日常衣食住行的每個環節之中,你都時刻在定義著自己的態度,要記得一個道理:很多事情的發生不是出於一剎那,當中全都是有步驟和逐點累積而來的。

1987 Sharing
榮獲青龍獎、釜山電影評論家協會雙料最佳新導演張俊煥深信,唯有以勇氣揭開和正視歷史傷疤,才能驅使社會走向進步。多得他和劇組的用心,遠在香港的我們才有機會接觸到這一段饒有意義的人文史事。

(全篇完)
1987 Sharing
講者資料:
鍾樂偉(圖左),研究韓國流行文化學者,《韓瘋—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的作者,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韓國翰林大學言論情報學博士候選人。

黃飛鵬(圖右),《十年·冬蟬》導演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曾執導劇情短片《寂靜無光的地方》、《最後的地圖》、《流浪犬》等。《池之魚》(劇情長片)曾於 2014德國布倫瑞克國際電影節歐洲及德國首映、及入選 2013 南方影展【華人影片競賽】劇情類而獲評審特別表揚。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