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林奕華 「聊齋WHY WE CHAT ? 」觀後感隻身去香港甄選的這幾天,剛好碰上「非常林奕華」載譽重演舞台劇「聊齋」。身為一位一直想演林導演戲的小演員,同時又是張艾嘉導演在台灣創辦的果實文化基金會藝術創造營的第一屆學員,二話不說馬上去朝聖,在如此特殊的情況下遇見香港劇場與林奕華導演。

「聊」生活,「齋」之愛

《聊齋誌異》一書是蒲松齡以一茶一故事的方式由百姓的數百個民間神鬼愛情故事匯集而成,因此許多故事雖不可考,卻充滿幻想、耐人尋味。如同現代人對於愛情故事或是價值觀的攝取媒介,花樣繁多且任君挑選。

在林導演的劇場裡充分運用現代通訊軟體與人的關係作為引子,勾勒出愛情的如夢似幻、嘗試將期盼具現化的轟烈、笑容與回憶之間的堆疊,最後返回落葉歸根的初衷。胡小姐的存在圍繞在蒲先生周圍,在他們之中的約會與誤會也讓我反思到「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如同劇中貓的故事,身不再「生」,心亦在「活」,等到最後一根貓毛不見的那刻,就該Move On了。

活在時光變化萬千如人心的舞台

劇中蒲先生與胡小姐身旁所遇見的每個人,獨立個體形成了每一個屬於他們自我的心理空間與故事,遊走在這個故事最後返回蒲胡兩人的經驗。一陣風雨後的平靜,蒲胡兩人的經驗又反饋回給觀眾,給予觀眾在每一段落舞台燈光變化前的沉寂後再回到中性角度去再次進入蒲胡兩人的生活。有趣的是,演員玩劇場的部份,雖然明白劇中很多劇場技巧已經普遍看過多次,我卻感覺這些手法與風格是很單純的返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活著,這對我而言很真實很撼動。

美中不足的是整齣劇給予的元素太過多元,《聊齋》在這三小時的演出中給予的訊息與文字很多,也明白導演希望從演員的養分或是動作技巧去化解大量文字吸收不良的尷尬,以上半場作為例子,會讓我有在「看表演」的錯覺,而不是「聽故事」的本身。下半場正好相反,返回到故事中的成分變得有些過量時,一些內容反而變得有種可有可無的疑慮,因為在我身旁的幾位觀眾很明顯有些坐不住。因此我好奇下半場的動機是為了想加強證明胡小姐的真實存在?還是為了呼應《聊齋誌異》本身的架構而成立?這也是劇場在戲劇表演中持續在文字、肢體與形式中尋找平衡的長期課題。

Chat的「C」是不完美的圓,愛與人也如此

不管是什麼故事,都從語言開始,但再完美的故事,也沒有親臨體驗的深刻。

綜觀整場演出,《聊齋》給我感覺與其說我們在聽一個故事:人心如鬼,聽的多遇的少;不如說我們在走一個回憶:自我告白,拿得起放的下。這個世界不斷的在與我們Chat每個訊息、每份歷史、每段愛情,但是與不管是人還是媒介的交流在持續We chat時,從何了解隻字片語中情感流動的幾分真假?那…..Why We Chat?不如親身經歷走過、遇見、面對,縱使一切的一切如同「C」是不完美的圓,卻因為人生的不完美而了解完美,愛與人也是如此。

「然後,這就是我們的然後了。」胡小姐如是說。

編按:
吳亦展(Owen Wu)為台灣舞台劇演員、模特兒、駐唱歌手、舞者、流行音樂人等多棲表演藝術工作者。畢業於台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表演。2017年受邀台灣同志平權《唱出彩虹旗,讓世界更美麗》合唱大使。曾在2014年參與黑門山上的劇團《黑社會神話》於香港演出,2015年時參與法務部矯正署微電影《麵糰36度C》被提名最佳男演員。

撰文:吳亦展 Owen Woo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