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為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第六首詩品《典雅》的名句。繼「意境音樂劇場」《落花無言》、《一色一香》、《一漠大千》到《空塵》後,無極樂團羅永暉創作的呼應終篇《人淡如菊》將要見天地、見眾生。

「一花一世界。花是無情的,人是有情的,有情人對無情物應是怎麼樣呢?看物思情,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每一種理解花的感受,也觸發對生命的一種聯想。」《人淡如菊》音樂總監/琵琶王梓靜對「人淡如菊」的理解是淡淡的,生命也是淡淡的。「菊花開得這麼絢麗,這麼多彩、線條多美,可是到她花謝的時候、走的時候,就什麼都沒有了,不留痕跡地走了。不留痕跡但來年她又再生,生命綿綿不斷。就像人生,許多經歷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像夢一樣。別執著生活任何事情,它們只是一個經歷。」

《人淡如菊》的藝術總監兼作曲羅永暉解釋,他回憶多年前參觀敦煌的宏偉、感受每個洞窟的藝術感,2014年開始便受啟發開始醞釀創作「意境音樂劇場」,研究音樂怎樣可以與空間聯繫與產生關聯,產生獨特的美感和賦予音樂新的含意呢?「所謂意境音樂劇場是結合了燈光、舞蹈、詩作、不同的演員,甚至在一個整體的環境的塑造,以獨特的音樂領導引發,令到氣氛產生另一層意義。」

《人淡如菊》
《人淡如菊》音樂總監兼琵琶演奏王梓靜(左)和《人淡如菊》藝術總監兼作曲羅永暉(右)

中西樂器多元 韻味卻含蓄

《人淡如菊》的音樂是比較緩慢,像一種儀式的感覺,但樂器很多元,中樂器是揚琴、琵琶和古箏等,同時亦加入了西洋樂器豎琴和單簧管。「中樂為主,但為了表達更清楚需要藉西洋樂器去製造衝擊、衝撞,在高低對比之下營造很強的表達力。」

花只是借題發揮,《人淡如菊》應用古詩復以色彩來表達,再由演員從心而發,演出氣氛裡面帶引出一種冥想的思考狀態,讓觀眾可以自由想像,台上台下以有某種形式溝通。「我思考和尋找了一段時間,究竟有什麼的古詩寫花是寫得好的?再由我們的演員、演奏家去演繹,產生古今之間的連結。」

他透露,整個演出詩意非常之濃,但韻味卻是含蓄的。其中一首是張彥的《清平樂》。「孤花一葉,比似前時別。煙水茫茫無處說,冷卻西湖殘月。」表演者會以用崑腔來唱出「留得許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間。」又是另一種韻味。「藉音樂變化表現人生之中產生起伏,所以與《落花無言》比較,《人淡如菊》就是屬於藝術式的人像自由奔放,寂靜中,聆聽花語空靈;凝神間,細味淡意飛香。」

書法茶與樂 青山不墨粉墨登場

羅永暉還特別誠邀年輕書法家 #青山不墨 粉墨登場。「我一直認為中國的茶、書法和音樂都是緊扣的,今次我很想以書法與劇場產生共鳴,不需要即席揮毫,而是希望能夠將青山不墨的墨筆借助影像與王老師的琵琶結合出火花來。」

《人淡如菊》
輕書法家青山不墨

「對我而言,作曲不是需要靈感,而是需要心有所感,你心裡受到某些東西感動的話,很自然就能樂譜出曲來。」羅永暉說。
每一場演出,跟前一場肯定是不同的,因為氣場、環境、時間都不同。

與羅永暉合作無間三十年的王梓靜說,羅老師每一次的作品都讓她破,從一種慣性、一種方式中破掉自己的慣性。「像這一次是連吟詩帶唱加上彈,以前是幾乎沒有出現過。」「我處於半年時間閉關的一個狀態,保持一種獨處的寂靜,可以說是一個修行的階段,不太會跟外面接觸。這樣子的話,出來的音樂可能跟前面又不太一樣,因為每次音樂會的作品,都是來總結我之前的一種學習狀態和生活感受。」

王梓靜繼指:「就像我們走路一樣,經過一個地方,難道你每天都記着,都背著它嗎?不會的,那麼過去了就讓它過去,放下,繼續走,再放下……人淡如菊就是這種人生過程的寫照和體會,放下。」王梓靜希望通過她的音樂,引發觀眾對生命的不同感受,互相產生一種影響。

其中一首詩是《花不曾開》,到最後就是一落永落,那一句詩是真的很感動。「寫的是玫瑰花、薔薇,你寧願她不曾開過?保持她最原本的本質、不生不滅的那種狀態?」佛系的王老師指,花開歡樂、花謝惆悵,會引起人們一種情感的浮動,若花沒有開沒有落,就沒有那種情感的浮動,就回到生命最本源的寧靜,人生亦然。

「其實生死看透也是如此,有生必有死,你對死亡沒有恐懼的話,回到最原本的寂靜,你的生活和生命的質量,就不一樣了。」王梓靜期待觀眾各自感悟、各有所得。

無極樂團「意境音樂劇場《人淡如菊》」
日期:10月24-26日 (星期三至五)
時期:20:00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門票:www.urbtix.hk
藝術總監/作曲Artistic Director/ Composer: 羅永暉Law Wing-fai
舞台及服裝設計Set & Costume Designer: 曾文通Tsang Man-tung
燈光設計Lighting Designer: 張國永Leo Cheung
錄像設計Video Designer: 成博民Shing Pok-man
音響設計Sound Engineer: 陳沛正Chan Pui-ching

撰文:馬如風 攝影:Ron Chiu、余日一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