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祖師奶奶張愛玲謝世23年,但她的辛辣金句總在耳邊迴響,她的零碎事跡也像寶藏靜待被發掘。

盛傳張愛玲旅居香港時,曾住過當時紅磚綠瓦猶在的北角繼園街,因為《對照記》裏所寫,她於1954年左右曾住在北角英皇道。時移勢易,上世紀60-80年代,繼園街經歷兩次翻天覆地重建,今回來到進擊的3.0。若不是宋以朗親自帶我遊一轉,真不知道這裡以前可以飽覽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繼園街以前有仿如英式貴族所住的古堡;從小路上山可以去到賽西湖,當時真的是個湖。

「其實,張愛玲就沒有住過我們在繼園街輝濃臺的家,她租了一間離我家很近近、位處英皇道的房間住,但卻很常來我家探望我的父母,有時家裏傭人常下山送飯給張愛玲。」宋以朗說。

一個艷陽天的周日下午,我和宋以朗散步到他的繼園街老家所在地,他口中常言「上山、下山」,皆因繼園街有條斜路,他的印象是小時候每天走這條斜路,到就近的英皇道轉電車到銅鑼灣上學放學。如今他徐徐的一步一懷舊,沒一點喘氣,興奮的說起電影《A1頭條》也在這裡取景。我卻想起劉以鬯所言:「所有記憶都是潮濕的。」因為三十幾度的大太陽下聽他講故,我的汗如雨下。

宋以朗01.jpg明年便步入古稀之年的宋以朗,與張愛玲並無血緣,卻因父母是張愛玲的好友,自此一生與她密不可分。宋淇、鄺文美先後去世後,宋以朗繼承了父母的遺產,也順其自然地,接下了管理張愛玲遺物的責任,這些年來一直忙於整理和出版張愛玲的遺作。

宋以朗回憶,他一家是在1949年4月從上海搬到香港居住的,當時他家境富裕,住在寶雲道的超級豪宅,後來家道中落,一家人搬到北角繼園街一號,仍有五房兩廳連天台四千呎單位,該大廈早已拆卸重建成六層的唐樓。

他說:「我還經常沿後山的小路走到賽西湖,那時真的是湖,父母常嚇我說山路會有老虎。」那個湖,其實是太古洋行於1883年興建的蓄水池,1977年填平建住宅。

繼園街看似外形殘舊,但紅磚牆、意大利批盪門廊、紙皮石、圓型走廊窗,甚有Art Deco味道,是罕見的香港街道,有很夢幻的懷舊感覺,也尚流徜着文人氣息。

二戰前後,北角是上海人南渡的避難所,更是文化人的集中地。金庸的《明報》、倪匡、作家司馬長風、作家劉以鬯以前也住在北角。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