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開演的《三城誌 Tale of Three Cities》舞蹈祭,與台東和韓國舞團合演,文化者有幸在開演前與其中一位編舞——香港舞蹈團駐團導師謝茵老師作專訪,細談她編排《四季》當中的點滴。

《四季》是謝茵老師的人生經歷,配上對香港的回憶,似是翻開一個又一個記憶的抽屜,以傳統「安徽花鼓燈」的舞步,配上交響樂,帶出中西合璧的趣味。

謝茵老師
謝茵老師,香港舞蹈團駐團導師

謝老師是廣州人,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在1997年這個敏感的年份到香港旅遊,心裏萌生了一個念頭「如果有天能到香港工作就好」,她坦言對她來說,當年並沒有特別留意回歸這件事,來港時青綠的山與立體的城市感,深深吸引了她,2002年有機會加入香港舞蹈團,便來港至今。

為何名為《四季》?
「是背景音樂給了我編舞的名字叫《四季》,我去唱片店找音樂時聽到的,然後有一天我坐港鐵時也聽到,之後每天坐港鐵都聽到,我發現這首歌原來每天港鐵也會播放,我覺得那一刻都頗震撼!」她瞪大眼睛說。謝老師說,她選音樂時聽了數百首歌曲,但始終對《四季》最有感覺,所以是音樂選擇了她,自然成了這次編舞的背景音樂。

其實她口中的背景音樂,是著名音樂家Antonio Lucio Vivaldi創作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但若非謝茵老師說,其實我也沒留意到港鐵會播放,這身邊的細節。

《四季》是甚麼?
「那個《四季》是說生命中不同階段的四季,而非今年的四季。」謝老師娓娓道來。她以自身不同階段經歷來區分《四季》的春夏秋冬,「《四季》真是把自己拿出來,不能躲,所以真的很害怕,這就是我自己。」

再問老師春夏秋冬各階段的意思,老師最初是笑著說:「春對我來說是有生命的,是有選擇的生命,因為很多路是自己選擇的。」問及春這段以甚麼元素表達時,謝老師說以「安徽花鼓燈」的舞步,與扇共舞,這把扇也是一段回憶,是老師聯想和北京的關係的投射,從十多歲便拿著扇跳舞,現使用的當然不是同一把,但它是載有生命的一把扇,賦予了現今的情感到扇上,如春一般是個循環。

「夏的時候要適應環境。」舞者與板櫈共舞,代表要堅守自己的根源才能堅定未來方向,會是較熾熱的一段舞。

夏

秋是一位女生獨舞,謝老師說:「秋天就好像我現在的年紀,背後有些事正在湧上來,同時亦解決了某些事,那矛盾是包括開始面對死亡,面對新生命,所以生命現階段好像生多事扭結在一起。」

問及冬的部分時,謝老師遲疑了一下,緩緩道:「我到現在還未知道冬的部分是如何編,因我讓未知道自己會怎樣,所以將自己歸零,再去面對自己的冬,那個冬我還在尋找。」

《四季》適合甚麼觀眾?

謝老師說適合重視自己過去的人,或是一些不知道將來路向的人看,希望大家藉著觀賞《四季》,勾起過往的生活點滴,從而溫暖自己的內心,好好整理自己,再出發。

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hkdance1981

撰文、攝影、剪接:余日一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