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第三部曲,也是最終章的《1987 : 逆權公民》,聽著戲中女大學生妍熙(金泰梨 飾)質問積極社運的學長李韓烈(姜棟元 飾):「這樣做(堅持抗爭),世界就會改變嗎?」你有何感想? 為讓觀眾作深入討論,《1987》特設多場映後談,而文化者亦專 程為你紀錄了3月11日當天,由韓國政治及文化學者鍾樂偉與《 十年・冬蟬》導演黃飛鵬主持的部份, 陪你拆解當年韓國軍政和社會狀況,再抽取戲內戲外的元素對照香港 現況,一起思考漫漫民主路該怎樣前行。
內文:
鍾:鍾樂偉
黃:黃飛鵬
80-87全斗煥暴政時代

鍾:相信在座各位大都觀看了《逆權司機》,亦會把《逆權司機》、 《1987 :逆權公民》併合比較吧?你可好奇兩部戲之間的真空時期發生什麼 ?(編按:《司機》講述1980年5月18日韓國光州民主化運動 前夕,一名的士司機冒險載上德國記者到光州採訪的故事;《 1987》則重現一宗大學生被警員嚴刑富害死,引發韓國有名的「 六月民主運動」)這次我會 由1980年5月18日的光洲屠城的事件,到1987年1月14 日朴鍾哲被警方用水刑打死之間,簡約講解當中扣連。
《1987》初段,你可有留意大量醫生、驗屍官、檢察官或記者, 一聽到「南營洞」傳出學生被打死的新聞後,已經馬上能夠定位所在 地,並掌握整件事的事態發展? 不尋常的即時反應,某程度暗示同類事件經常發生。是我今次想闡述 的內容。
1980到87年之間,有個重要的轉捩點:《司機》中描述光洲學 生參與示威運動,最終情況,當時由新上任的總統全斗煥下令用坦克 增壓示威者。這固然沒人性,但他之所以採取強硬措施鎮壓示威者, 全因想將即時的反動情況消除。問題是,強權鎮壓打擊民主訴求只能 起一時之效,長久而言,卻會令更多學生不認同政權, 所以整個運動的力量,未有因全斗煥的鎮壓而草草了事。
80年代,秉承「光州起義」的精神,大量大學生積極投身民主運動 ,82年的一件事亦令人深刻。當年釜山的大學生不滿美國政權出於 不希望南韓內部不穩,令北韓有機可乘, 寧願默許全斗煥這類強硬的獨裁者進行大膽鎮壓,以減低內部分化問 題,所以主動發起多場反美國示威,又縱火焚燒位於釜山的美國文化 中心,是非常有象徵性的事。
眼見學生成為民主運動的重要角色,加上經前任總統朴正熙統治後( 編按:強權執政18年,帶領韓國工業化和經濟騰飛,1979年遇 刺身亡),人民對於軍人統治越來越反感,金氏政府又為籌備86年 漢城亞運和88年漢城奧運,於是開始粉飾太平, 以捉拿反動者和淨化社會的名義, 派遣「三清教育隊」捉拿:品行不好的人、流浪漢、暴力的犯罪者和 反政府人士,指責他們潛藏反動危機,並將他們困於偏遠如軍營的地 方,硬性作出鎮壓性的重新教育,像軍訓、甚或剝奪吃飯的權利。
但韓國吊詭之處是,縱然掌權的多是獨裁者,可是他們卻喜歡選舉, 不少人均曾參選。即使全斗煥,也是於81年以總統候選人身份參與 選舉,並勝出和當選的。(編按:全斗煥原是軍人出身, 得前總統朴正熙賞識)這情況,造成他把軍服除下換起西裝, 令民眾有感多重形象:他不是一個軍人,是一個從政人士。全斗煥也 刻意想改變軍人的形象,讓人認同:軍人不只手拿槍炮,也能實行黨 政。結果全斗煥一上台,便成立政黨並將權力制度化。同時也裝成有 包容之心,透過組織「偽」反對派政黨處理面子工程。
80年代中後期 學生勢力崛起

黃:剛才提到的事,大家可有似曾相識的畫面在腦海中呈現?譬如有 些人在中間,原來所謂跟政府敵向,就是建制派、跟反建制,中間的 那通道,可能也是一件清楚容易理解的東西。
鍾:其實有很多想像空間。我有此推想,大概80年代初的社會淨化 和創立政黨,短期令2、3年間反對聲音減低, 使全斗煥誤以為政權穩定,於是判斷可放寬某部分控制。譬如: 讓曾被捉拿的學生重回校園,給反政府年代曾批評政府的教授重執教 鞭, 釋放民運人士等。然而表面開明的政策,某程度基於一個主要原因: 應對西方政權的所謂人權訴求,以配合86年亞運會與88奧運會的 來臨。
只是1984、1985年,學生重返校園的新趨勢,卻為後來激烈 的民主運動埋下伏線。 不少反政府的學生由校園工作入手,先推動校政的自由化,譬如以民 選機制對付由獨裁任命的校長,嘗試凝聚學生之間的勢力;又藉80 年代的工人運動,多次發起集體缺課,到工廠區幫工人打工, 嘗試令工人接納社運的重要。所以84、85年起, 陸續有工運出現,令學生與工人緊密結合;另外,本身80年代初尚 有選舉,必須有新聯盟去籌備,不能各自為政,當時學生就跟從政者 和工人創立新聯盟,希望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政黨參選。當時最重要的 兩個人物是金泳三和金大中,兩人均是後來擔任總統的人。 由於民主的訴求強大,第一次1985年的國會選舉, 他們成為第二大政黨,並在180多議席下獲得20多席, 給當時的政權帶來挑戰。
或許你會疑問,為何大學生會那麼「多事」?主要出於心態上的慚愧 ,被光洲人於80年在月屠城事件中堅持的決心打動。《1987》 中,有數場戲提及當時漢城大學生,透過不同途徑看到紀錄片後的傷 痛反應, 自疚心態令學生投身民主運動,成為中流砥柱,甚至於85年選舉後 ,跟在野黨人士明確要求一個直選機制。
這舉動結果挑動全斗煥的政治神經,他只需要國會的內閣制,就是說 國會是最大黨組織政府。當學生要求越來越清晰、明顯,政府決定要 處理學生議題。他們使用舊策略,先妖魔化學生,將之標籤為親共者 ,引發社會的反對。《1987》提到不少人視學生為「赤色分子」 或親北韓的人,之前在《大狀》、《司機》 也有述及韓國社會談及北韓的保守態度。另外,金氏政府又利用輿論 , 謠傳北韓想辦一個金剛山水壩,並指水壩潛藏危機,一旦倒傾塌,北 韓的水會浸沒首爾;還瘋傳金日成將死,北韓會混亂和打南韓。獨裁 者希望社會瀰漫恐共或抗共的情緒,不理民主。這導致86年前後, 學生運動也嘗試走比較抗共的路線。
恐懼問刑室惡行 讓全民抗爭如箭在弦
承接現象,80年代中後,針對學生的審問、逼供越來越多,《19 87》提到的「南營洞」就是臭名遠播的問刑地方。「朴鐘哲案」 之前,曾有多宗嚴刑虐待在此發生,像女大學生被性侵犯逼供, 重要民主推手金槿泰被隔離審訊 22天,期間遭電刑和水刑等。(編按:《1987》故事內容,主 要參照金槿泰所寫的自傳性手記改編而成),他在2012年離世前 ,也有談到他如今的死亡,跟當年警察逼供留下的創傷有關。
回到講座之初關於「南營洞」的討論,你會明白,人民之所以這麼快 掌握資訊,皆因那兒經常發生類似事件。這個地方如今在首爾很易到 達,就在南營站鐵路站旁邊,即當時治安本部的「對共分室」( 由建築大師金壽根設計和建造),現時已變成警察人權中心。 如果你會前往,可留意幾個有趣點:首先, 這座1976年建造的大樓,樓高7層,5樓的一扇扇窗特別窄和幼 ,是一個宮心計的設計,目的是要令困在房內的人無法看到窗外的景 觀,也令窗外的人無辦法拍到內裡情況;其次, 建築內旋轉形的樓梯,可以令被蒙眼帶來的學生, 完全處於極度驚恐之中,任警方為所欲為;還有, 當時有15間的房間並非平衡門對門設計,而是斜對式的, 令房間與房間之間不能互相溝通,房內又設閉路電視監察學生使用浴 盤、廁所、床、桌子和椅子的情況,務求毫無私隱又孤立被困者。
剝奪尊嚴和人權的設計,令1987年的1月14日朴鐘哲被水刑逼 供至死的消息傳出,以及政府只隨意交出兩位警員名字解決的舉動, 深深觸發人民的憤恨和求真精神。偏偏政府表現尷尬,又死守獨裁立 場,不肯順應學生要求,更不肯修改憲法。火上加油的行為, 激化宗教界參與,《1987》 也提到當時不少神父走出來,特別在5月18日悼念光洲518七周 年事件,他們得到更多資訊,公佈當時除了那兩名警察外, 尚有更多涉案警員未被發現。這到一切令朴鐘哲成了烈士圖騰, 也令運動升溫,成為一場最終有近2000多位宗教界人士、政黨、 學生和工人參與爭取民主憲法的國民運動。湊巧也不幸地,於6月的 出征大會,另一位參與學生李韓烈被警方的催淚彈的彈殼擊中頭部身 亡,令局勢更惡劣。

你可能沒想過,整個運動最核心的推動力,是來自一班韓國大媽。因
我們的民主路起點各不同

黃:比對《司機》的敘事,集中展現一個司機如何由為錢而活,到後 來甘心為民主犧牲,《1987》不同的是,每一個角色裡都有自己 的故事,或許觀眾努力在找一名「主角」,一開始認為主角是檢察官 ,然後主角似乎轉了做其他人,然後在不停的轉換中, 明白革命形成並不是單純靠一個英雄的出現。
不同的小角色都表現對民主的訴求,像大媽把鞋給學生,以及女大學 生妍熙由反對獄警舅父伸張正義,對心儀學長支持社運,抱着一種「 不知道太多,就沒有事」的心態,到後來對方死了,自我覺醒並投身 運動的有趣轉折,讓我們發現,每個人理解、接受民主的起點非常不 一,有人聽到修改憲法已觸動;有人最後一剎那, 影響身邊要保護的事物,譬如大學生和親朋至友,才會被挑動。 大家留意民主事件的線域非常不一。
放諸香港現況,舉例提到區選,有人覺得兩星期後就是了,好著緊; 有人看到DQ已肉痛。均與《1987》的情況貼近。不同人在不同 事情上謹守崗位,並非從開始一致懷抱崇高的理念,可能只是在自己 的事情上,願意去做得更好,或是再向前走。這也反照了, 當有壞事發生,你會明白未必源於一個人。假設我一邊聽明代歷史, 會知道有抗清名將袁崇煥,他是一個明確的權力象徵, 但底下誰人聽命,何時聽命,或是何時將事情上報,所做的一切, 都源於和分散至不同的個體。
我又看過一本書,有個很好的論點:要令民主運動的癱瘓,首要製造 一個機制,令其他人把殺人、鎮壓視之為工作,看不到後面的意義。 譬如我是警察,需要維持治安,所以我需要把運動的人清走, 總之誰在馬路上就要被趕走,至於他們為何站在馬路上?不必關心。 這造成人們對事情起碼有兩個或以上的觀點和看法。

在一個極大體制裡,每一個人必須要工作、學習,有人要交稅,有人 不需要,但是我們在其中要如何安排位置給自己,遇上極權壓力, 又要選擇一個怎樣的趨向,可能在整個民主運動裡,你都是有機會像 《1987》的人般,擔當任何一個角色,面對他/她的處境。
鍾:遇上貼身事件,是觸發學生熱情的主因。生活上的事,譬如不能 帶某些物品出外,或是不能有特別的打扮,勾起大家對政權的不滿和 對運動的共鳴。李韓烈的死也是關鍵的催化劑, 令更多人認同政權麻木至極,不能再縱容政權傷害/殺學生, 要發揮犧牲精神改變劣勢,不論是崇高或是反對獨裁, 總之不能繼續令國家蒙羞。每個人各有不同理由, 令我認為87年的社會氣氛很浪漫,每一個人都通過一些小事件, 讓自己參與了家國大命運之中。
黃:談及民主運動的結局,觀眾在《1987》中理解民眾一起走出 去勝利的感覺,是一個很奧妙的部份,可以先讓Steve講述這個 運動的結局,內容或可呼應往後的香港情況。
(待續⋯⋯)

鍾樂偉(圖左),研究韓國流行文化學者,《韓瘋—讓世人瘋狂的韓 國現象》的作者,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 師、韓國翰林大學言論情報學博士候選人。
黃飛鵬(圖右),《十年·冬蟬》導演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曾執導劇情短片《寂靜無光的
Text by 張高翔
Photo courtesy of Golden Scene Co. Ltd.(劇照)及網上圖片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