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電影《飛越瘋人院》及《莫扎特傳》,兩度榮獲 #奧斯卡 最佳導演的捷克裔美國籍導演 #米路士科曼(Milos Forman)逝世,享年86歲。

原籍捷克的米路士,自小見盡生死,他的猶太教徒父親和清教徒的母親先後於二戰時死於納粹集中營,他長大後,又經歷過「 #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5日開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從鐵幕捷克逃到美國的遭遇。故從布拉格知名電影學院 #Famu 畢業成為導演後,他格外鍾情反建制題材電影,藉此探索生存與自由的價值,「Because if you lived, as I did, several years under Nazi totalitarianism, and then 20 years in communist totalitarianism, you would certainly realize how precious freedom is, and how easy it is to lose your freedom.”」他於昔日的訪問中如是說。

米路士執導,改編自 Ken Kesey 小說的經典影片《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4年)是最佳例子。《飛》以男主角McMurphy(Jack Nicholson 飾)為逃避獄中工作而裝瘋,被送進精神病院後,跟院友建立情誼,跟醫護爆發的矛盾,以及連串紛亂及死亡事件,隱喻了當代社會中,當權者對人民的監視與操縱,還有異議者的垂死鬥爭, 在尋常生活中,處處皆是、從不陌生。《瘋》尤如一則自由的寓言與輓歌,放映後深受影迷愛戴,也成為奧斯卡史上,連奪最佳電影、導演、男女主角及劇本等5項大獎的3部電影之一(另外兩部為《 #一夜風流》及《 #沉默的羔羊》)。

另外,米路士的另一部經典《莫扎特傳》(Amadeus,1985),亦為人津津樂道。此片採用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受洗時的教名(中間名)為題,借當中拉丁文原意「上帝的寵兒」,刻劃莫扎特作為天才和孤寂之外,也巧妙地通過其死敵Antonio Salieri的視角,轉述兩人之間恩怨情仇,展現人被仇恨和嫉妒綑綁的不自由,還有「天才與庸才皆寂寥」,挎問所謂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究竟是什麼。《莫》最終因情理動人、製作精良,勇奪奧斯卡最佳電影、導演、男主角等共8個獎項。

米路士科曼的一生,雖然不算多產,但他留下的每一部電影,均是匠心之作,讓觀者從困逼的現實裡,獲得精神的解脫,並從中體會:真正的自由,不會被束縛。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