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的日子,文房四寶割愛平售,顏料、墨汁震撼價1元起,自 #文化者 早幾天報導後小店更見墟冚,新知舊雨擁到石齋既出於搶平貨,也為緬懷一番。
悠悠石齋歲月,點滴在心頭。
上世紀90年代初,黃博錚於旺角登打士街經營石齋,其時,海光堂五友范誠忠、梁秋白、禤紹燦、林德茂和曾廣才等書法名家覓地方雅聚,於是在石齋開始一周一次的店內雅集,甲子會元老葉愷亦加入,雅集成例。沙龍期間,石齋之友不時拿來名家書法作品一起討論、切磋,聚會後聯袂吃晚飯繼續聊天,不亦樂乎。
石齋最出名除了印製了24年沒有停過的「石齋年曆」外,還有石齋監製的毛筆,黃博錚本身也是書法家,常集結一眾行家試筆揮毫,按喜好選購心水毛筆,監製「石齋」出品,筆桿上刻上石齋之名。
「淘寶買不到的温度,因為毛筆是人手製枝枝都有點不一樣。筆商很喜歡跟我們合作,因為能從中知道用家意見。」他說。
所以說,石齋從來不只一家文房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以至蔡瀾、劉德華等均曾光顧之餘,它更是文人雅集之地。「以前舊舖在西貢街有2000多呎,我們放很多櫈在舖裡讓人打書釘,看多久都可以,很多人喜歡約朋友在石齋邊等邊看書。搬到尖嘴五六百呎空間少了,櫈也放不得太多,其實地方搬細了我已立志不做,力不從心。」黃老闆回憶說。
收藏家、石齋之友書藝會會長林德茂與被喻為是「書法活字典」的石齋之友學術執委曾廣才都是活躍成員,二人回顧石齋歲月都一臉回味。
「最難忘是朋友間互相支持、互相鼓勵。除了是書法聚會,還會舉辦展覽、與國內書法組織、學者或文化工作者交流。」曾廣才難忘林德茂經常帶來他的收藏與眾分享,倪元璐、王鐸的鐵畫銀鉤;林德茂則指每次獲曾廣才分析每張書法受惠良多。
問這幾天不止班的日子有沒有感到失落?黃博錚回應說:「失業仲舒服咗,中午食飽飯可以睡兩小時,是最大的享受。」
關閉了一門夕陽工業,但石齋之友聚會不斷,石齋之友聚會暫會移師饒宗頤文化館樂茶雅舍舉行,繼續分享陽光。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