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錢鑑証家呂孝達博士親筆撰文
眼前金色的長條,貌似鉛字粒而非字粒,此乃老香港舊式印刷舖的鎮店之寶——母模。母模由銅與紅銅組成,紅銅熔點較鉛高,固用作鉛字粒的模具。當時一套母模製作費高昂,中文的母模更甚。母模在科技未發達的年代,需全人手製作,在紅銅上雕刻,是比麻雀雕刻更早的工藝。在老香港舊式印刷全盛時期,亦只有大型的印刷舖才會擁有,現存為數不多。

印刷術與文字印刷機之關係
在1995年成立了「呂氏郵錢館」之十年間,認識了各方面在郵錢界之好客、專家、收藏家,其中最特別的一位是香港古老行業的傳承者——印刷舖老行尊。他從電視報章大眾傳播媒介中找到了我,我們一見如故,因我正在研究郵票之印刷術和文字、插圖式印刷發展史,而他們也是郵錢收藏者,但他和兄弟合夥人均需短期內移民加拿大,所以我們得緣在互相了解和磋相下,他們願以一整所古舊印刷舖「一本喜帖」之應用物品,交換我的整套香港流通面值「一千元至一先士」的錢鈔紙、硬幣。
我們訂下了交換文件,並簽訂了雙方同意書。印刷舖及「鎮店之寶」
1. 原鑄銅版字模,英文字母A至Z連木盒全套—�
此套字母現己是本港古老行業,印刷舖極其罕有之文物品。幾乎在市面上已無法找到之可成為文字學「書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承證物。2. 交換物品及收購文件備註:�
• 我方:香港全套面值貨幣由$1,000元至1仙士(渣打大金龍及大鳳等)�
• 他方:「一本喜帖」,舖印刷機及鉛字版,21版,連帶原鑄英文字母A至Z銅字粒模(金尾)全套。�
此印刷舖、印刷機字櫃和字版十分重,達廿噸左右,我費了數萬元搬運費先後搬運到各舖址。香港「囍帖街」即灣仔「利東街」現己活化成一條極有特色的文化街。但可惜沒有多重現古老行業—印刷舖,印刷術的一切文物發展歷史,亦沒有提倡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香港這498種古老行業留下來了一點承傳文化、文字演進和教育的血脈。這些物質文化是歷史上鐵一般的見證,以古鑑今發揚我們中華文化。後話
當年執字粒的工人大多不識字,原因是識字的人可能會稍為修改文句,反而增加出錯機會,固多聘請不識字的工人,以印刷報章雜誌。

👉其他文章牽扯中國百年的2,500萬鎊債券(上):https://wp.me/p9oTr7-cx
👉其他文章牽扯中國百年的2,500萬鎊債券(下):https://wp.me/p9oTr7-fn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