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選擇看不到賣旗的同學和街邊的無家者,這般選擇性失明的時間裏,在2016至2017年間,有一位剛來港,人生路不熟的北方人,他選擇每一晚在灣仔軒尼詩道的麥當勞,與「麥難民」一樣在深夜裏坐著,收集著他們的收據,足足收集了一年。藝術家馬玉江把收集來的單據夾在黑色的砂紙上,用塗改液寫上單據上的時間、日期和後來秤出來的重量,一幅幅並列在富德樓6樓的牆上,仿如入獄照一樣,又有點像逝者的棲身之所。
密密麻麻的作品鋪滿房間,非常令人窒息,冷冰冰的佈局也令人聯想到入獄照,展覽充斥著理性和壓抑。跟我一同去看展覽的攝記朋友,很自然聯想到可以把「麥難民」充滿尊嚴的相片貼滿牆上去,不應該更震撼嗎?但馬玉江覺得那個太煽情,太直白了。他說「太直白的東西就很肉麻。我覺得還是冷靜點,克制點的比較好。這樣子人可以去思考一些東西。」在這個很克制的環境之中,所有的細節都很含蓄。例如,場刊是放在地上中間的位置,所以每個觀眾看展覽之前都首先要彎下身子,謙卑的拿起場刊來。不放場刊在一個高高的桌子上,是馬玉江一個重要的聲明。
說起香港底層跟大陸底層的差別,馬玉江很自然的又提起自己小時候做農民的經歷,說大陸底層像農民一樣,他們總有期待,總有盼望。「我們這一年沒有糧食,但是我們總是知道明年地裡還會結出糧食來的。這一年不行我明年還行,明年不行我後年還行。」農民相信超越人的力量,相信時間的力量,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有時間,地裡自然會有糧食結出來。相反在香港,馬玉江常去的那間麥當勞營業時間卻從24小時縮短到2點關門,再縮短到12點關門,令露宿者少了個容身之所和找東西吃的地方,真的非常絕望。
普通人因為點的東西比較多,單據比較長,平均0.7到1克,相反「麥難民」的單據卻只有0.3至0.5克。每一張單據承載的是麥難民珍而重之的金錢,但換來的尊嚴和價值卻是無比的輕。也許我們到了死亡的面前,才會發現我們全都只是「人」。
《夜未央》展覽詳情:
展期:2018年7月6日- 8月5日
地點:灣仔富德樓6樓
時間:星期二至日,1300 – 1900
撰文、攝影、剪接:Natalie Ng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