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試過在香港白立方畫廊有如此擁擠的感覺,從來都是偌大寧靜的空間只展出一位藝術家。然而在這個慶賀成立二十五年的紀念展「溫故而知新:作品與文獻回顧」上,白立方挑選逾三十位藝術家共展出三十六件作品。展品間並排在一起,製造出激烈無聲的納喊,搶著吸引觀眾的眼球,仿佛你推我擁勢要使觀眾定睛細看。展場橫跨兩層,劃分了四個展區。

地下有「時間和神話」和「精神世界」,而樓上則有「社會記憶」與「個人記憶」。展品並沒有按時序擺設,然而設置在上下兩層的「記憶膠囊」則是按白立方成立及隨之成長的歷史過程策展,故在地下的那一個「記憶膠囊」可看到畫廊掛在倫敦杜克街的門牌,一切正是由此起。也看到畫廊在籌備展覽時,便條紙的抬頭還是印著創辦人傑·喬普林(Jay Jopling)的名字。更可看到藝術家珍貴的手寫書信,其中便展出英國知名雙人藝術組合「吉爾伯特和喬治」(Gilbert & George)寫給喬普林恭賀其畫廊喬遷之喜。可見在這個「記憶膠囊」裏多展出紙本的實體檔案,而樓上的那個「記憶膠囊」則多是數碼存檔,亦透過平板電腦把畫廊開幕日的盛景重現觀眾眼前,霎那間彷彿時間倒流,使觀眾置身於盛會之中。這兩個「記憶膠囊」正確無誤地紀錄時間的流逝,雖然不是藝術家作品,只是由白立方公共藝術以及藝術委任總監Andrea Schlieker以及所帶領的旗下員工創作,卻正好展現出畫廊自家製的藝術品,一點都不失禮於隔壁的專業藝術家。走一轉認識的可不只是白立方一路走來的演變歷程,更是西方當代藝術在過去二十五年來的歷史縮影,說白一點今個夏天去白立方一趟,彷如上了當代藝術「雞精班」的一課。

白立方再次帶來於去年六月在香港首次舉行個展的英國藝術家瑞秋·尼布(Rachel Kneebone),其瓷雕《Salmacis》藴合了她探索自身內在的心理狀態。在最初時她已糾結為何白瓷總是用作廚具器皿,為何體積總是一隻手般大小,為何大型雕塑從來沒有用白瓷作媒介。她總是困惑於究竟是前人作出嘗試並不可行,還只是前人從來都沒有這樣想過。她深感藝術創作對瓷器這一材質抱有諸多前設和顧慮,從而限制其可能性及發展的空間。她感到有必要為這她從小便喜愛的物料平反,可是工廠裏沒有老師傅教她該用什麼溫度燒多大的雕塑,前人亦只是一直燒手巴掌尺寸的杯碗碟,所以她只能硬著頭皮不斷去嘗試,就讓瓷器來告訴她到底需要什麼溫度方能使它不變形趷立起來。

25周年回顧
英國藝術家瑞秋·尼布(Rachel Kneebone)於2016年創作的瓷雕《Salmacis

另外,也在香港舉行過個展的美國藝術家麗莎·露(Liza Lou),今次帶來的《Citrine/Solid》以沉實低調、簡約的玻璃珠條紋為畫布增添深度和光澤動感。剛開始創作時,她手織她心,先把一個個珠子串起來,繼而編織製作一幅幅震撼人心、像真度極高、令人驚嘆還原度的寫實作品。她一直善於運用手工玻璃彩珠作為主要創作媒介,不論是個人大型裝置創作或社區藝術項目參與,她致力研究手工美學,挑戰和反思藝術和手工藝既有的定義,並深入探討有關性別、階級、種族和社區等社會政治議題。除了在美國洛杉磯已有的工作室,她也在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成立工作室,並特意招㩜在當地從事手工藝創作的婦女,望能提高當地女性的生活和就業水平。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