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愛丁堡國際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在世界地位舉足輕重,今年香港代表有劇團「天邊外劇場」作品,由 #黃國鉅 編劇、#陳曙曦 導演的《盧亭 Lu-ting the Merman》,是其中之一。

劇中講述半人半魚生物盧亭是一個神秘族群,相傳是客家人始祖,最初於大嶼山出沒,後來它們面對侵略,仍掙扎求存,跟隨朝廷法律交稅,可惜跟其他平民不同,換不了土地權,連賣鹽謀生也受到打壓,暗喻港人身份認同問題。表演開頭,一眾演員端著一條蒸鱸魚,邀請觀眾試食,彷彿預示盧亭的命運。演出以英語為主,輔以廣東話、普通話及客家話。劇中提及英語是港人的第二語言,陳曙曦認為這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如果漸被遺忘,有朝一日,普通話變成我們的母語,港人的身份將被消除。

愛丁堡國際藝穗節
盧亭即使根據朝廷法律交稅,也不能像其他百姓擁有土地權。(圖片由天邊外劇場提供)

雨傘在劇中被用作謀生的鋤頭、頑抗的武器等,看在港人眼中,以為是暗喻2014年的雨傘運動,陳曙曦解釋:「話劇2014年八月於愛丁堡首演,同月再於香港演出,傘運都未發生,製作團隊覺得好驚訝。」本來話劇結束時,一眾演員拿著雨傘前行。傘運失敗告終,四年後的演出變成往後行,他說:「雨傘意義已改變,很多觀眾把自己界定為盧亭,即是被侵略者。」與此同時,他覺得我們的祖先也可能是盧亭的侵略者,「香港曾被稱為蠻夷,直至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北方文化才入侵當地。」昔日香港電影及電視劇曾是兩岸三地,甚至於亞洲首屈一指。今時今日,香港其中一套廣為大家所談論的電視劇,不是CCTVB劇集,竟是內地宮廷劇《延禧攻略》,入侵及被入侵,隨時代轉變有不同定義,值得港人思考。

愛丁堡國際藝穗節
導演陳曙曦上月率領香港演員前往愛丁堡演出。(小琳攝)

《盧亭 Lu-ting the Merman》講香港,但無損世界各地觀眾的理解投入,陳曙曦指出身份認同問題非港人獨有,移居英國的華人感受深刻,蘇格蘭觀眾亦會聯想當地跟英格蘭的關係。他指出,這次演出接近兩星期,共有三百多名觀眾,反應理想,「有不少來自各地的年輕劇場工作者,甚至話係藝穗節最好睇既表演。」英國著名劇評雜誌《The List》給予五星評價,形容演出「喚起無辜被壓迫者的聲音,令人印象深刻。」西班牙觀眾Pilar表示,偶然在吃早餐看見介紹,覺得有趣前來觀賞,對演出沒期望,反而令她得著更多,她發現香港歷史跟其他地方相似,古時有戰爭及官員貪污腐敗等問題。

居英劇場工作者David Clayton表示,演員十分幽默,「演員用其他語言講對白時,我不會失去耐性,期待快點轉回英文,語言無阻我理解演出,更令我想了解英國百多年前統治香港的歷史。」陳曙曦希望,作品衝出香港,能讓各地觀眾認識香港,給予港人未來的方向,「香港前景悲觀,但唔需要消極,死前諗到少少改變,好過乜都唔做,死就死得轟烈啲。」港人只要堅守自己相信的價值觀,曙光或許還在,至於怎樣做,可能要花點耐性探索吧。

愛丁堡國際藝穗節由1947年舉辦至今,每年八月,過千個來自全球各地的表演團體在當地上演超過三千個的藝術作品,包括音樂劇、喜劇、舞蹈等,歷時約三星期。

撰文、攝影:小琳 (愛丁堡直擊)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