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破壞,而是創造,更是史上首件在拍賣會現場創作的藝術品。」 ──蘇富比歐洲當代藝術總監Alex Branczik著名神秘街頭藝術家 #Banksy 上周在拍賣會「自毀」畫作《女孩與氣球》(Girl With Balloon),被拍賣行喻為「再創作」已易名為《愛在垃圾箱》(Love Is in the Bin)。蘇富比已確認買家將繼續以成交價104.2萬英磅(約1071萬港元)完成交易,#文化者 更現場直撃作品於於倫敦蘇富比今、明兩天(13-14日)快閃展出,引來市民排隊繼續觀賞這場大龍鳯。
距離中午12時開展,倫敦蘇富比總部已至少排了30人,臨近開展一刻,門外長隊更排到轉角再轉角,記者目測至少上百人等候。
蘇富比透露,該名來自歐洲的女買家是該行的長期客戶,確認將繼續進行交易,買下被碎掉一半的畫作,更直指自己「將擁有藝術史上一件獨特的大作」。
蘇富比在社交媒體更以「史上首次在拍賣會現場創作的藝術品」來形容被易名的《愛在垃圾箱》。識得睇梗係睇留言,有讀者回應指Banksy此舉是向那些願意為他作品支付數百萬美元的人「舉起中指」,表示有錢人買到他的畫買不到他的藝術,買到的只是「國王的新衣」。但亦有持相反意見的,認為藝術是主觀的,這場落槌後上演的大龍鳯引發了無數議論,也令大家對藝術的價值有了新的傳譯,也算是有形與無形的好事。
記者小琳有感而發:「我等平民有兩天限定,前往倫敦拍賣行拍照留念,見證歷史時刻,花時間排隊輪候,不夠三分鐘被保安邀請離場,是否要說聲感謝?我寧願參觀他僅餘在街頭的畫作,或看照片回顧他的舊作,更加平易近人。Love is in the Bin,碎畫製造創舉,可能碎掉部份Banksy迷的心。愛,從此被丟進垃圾桶,一文不值。」
究竟Banksy把畫作破壞了,還是增值?宣傳還是控訴?可參閱 #文化者 較早前的評論文章: https://wp.me/p9oTr7-10l
倫敦採訪:小琳 撰文、剪接:鄭天儀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