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釋本有
幾十年就改變了幾千來的生活習慣。
無論佛法禪修還是天主教基督教的修行,往昔都離不開手作,否則何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禪宗強調的「行住坐臥皆修行」?如今現代人談起修行似乎只知道去寺院參加短期出家,或去印度感受瑜珈又或到東南亞禪修中心,往往都想在最短時間內透過雞精課程集得修行的核心,心態就如頭痛吃特效必利痛一樣⋯⋯
人的情緒和地球生態愈來愈多問題,皆因「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生活,尤其有了網絡後,人們生活節奏就更急促和作息顛倒(有部分人更完全顛倒),可知幾十年前人類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遠的地方不說香港人熟悉的新界譬如大埔上水一帶,七十年代還是一片田園,當時新界居民都過著幾千年來不變的生活。人人夜生活精彩與「時間就是金錢」的共識都是到了八十年代中全港都市化才開始普遍的。
先做小勞作救自己
任何修行法門都需從勞動開始,沒有人一開始就打坐。以往沒電飯煲、洗衣機時即管是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都需勞動,甚至參與雕塑和建築工程,生活繁忙心靈充實。而現在高度依賴科技的白領愈來愈多,人們的情緒反而更不穩定,精神病如躁狂、憂鬱或躁鬱症更成了癌症後另一種都市常見重病。
要拯救自己的情緒(並非是先去抗爭或終日在網上噴發一大堆埋怨社會的句子,雖然社會的確不公,政治局勢也混亂,氣候災難也多起來),我覺得是要先找回自己的正當嗜好,例如做一些小手工藝(即勞作)自我滿足。或許有人會問:「人人都要做勞作嗎?不做就難以修心?」
早二十多三十年前,完全不懂做勞作的成年人很少,家裡總有個會車衣的母親;會編織毛衣的祖母;或愛做木工的父親。往昔的人們做勞作既能賺錢又能打發時間甚至得到巨大滿足感,所以那時候人際關係比較簡單,也少無謂爭拗。
移民或出家也要做手工藝嗎?懂得或有興趣最好,現代很多人移民或出家後才發現轉變了生活環境或身分後,心靈卻並沒有改變,也不知道如何改變。當然如果移民的地方附近有唐人街、有廣東式茶樓固定閒聊茶客,以及下午有一大堆打牌的「雀友」幫忙打發日子,那心靈問題的確是有出口的(最近加拿大還許可抽大麻),但現代年輕人都這樣過生活嗎?還是繼續沉迷論政(近年,一天到晚都論政似乎成了很多香港年輕人的活動,但再多再激烈的論政,時代的巨輪所要行的軌道都似乎不是平民百姓的願望可左右)。
有自己喜歡的正當嗜好並雙耳不聞窗外事,就是消極嗎?每一個人到某一個年紀其實都需一個「悠長的心假期」,放工下班的生活可以一個人做點小勞作,不一定要約朋友逛街吃飯(逛街都算好,成年人見面通常都聚餐,並分享一大堆永遠解決不了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甚至互相訢苦,久而久之真的很憂鬱)。
給自己一些時間獨處吧,也給自己多一些時間發掘天賦,這樣生活和生命才能更完整。
(編按:畫憎 #釋本有 每逢星期一 blue Monday 開始,為 #文化者 讀者訴說《人間》智慧、處事之道,希望為眾生送上心靈雞湯(是素湯),在一星期的開端掃掃藍調,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