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中,每年 #辛丹斯電影節 放映的紀錄片比劇情片還要刺激。上年一套的《無聲戰場敘利亞》(City of Ghosts) 貼身追蹤民間新聞網站 Raqqa is Being Slaughtered Silently 如何裡應外合,向世界揭露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的罪行,看得人膽氈心驚。今年放映的《拯救童工行動》(The Price of Free/ Kailash),雖少了槍林彈雨的場面,但見到大批孩童長期遭受虐待,又是別一種震驚。
《拯》將鏡頭對準印度的工廠,講述Kailash Satyarthi (Kailash)帶領著志願組織 Bachpan Bachao Andolan (BBA,意指「拯救兒童行動」)拯救童工,為兒童爭取權益的故事。本片在2018辛丹斯電影節中獲最佳紀錄片評審團大獎,導演Derek Doneen早前亦專程到港,出席香港的首映和受訪,分享拍攝點滴。

紀錄片的主人翁Kailash在2014年和馬拉拉同獲 #諾貝爾和平獎,而《拯》和馬拉拉亦大有淵源。紀錄片《他叫我馬拉拉》(He Named My Malala)的導演Davis Guggenheim正正就是本片監製。
「Davis在籌備馬拉拉的紀錄片時發現了Kailash的工作,於是提議我當導演,拍一套關於他的紀錄片。」《拯》是Derek的導演處女作,但拍攝難度極高,當中涉及偷拍放蛇,對新導演來說絕對是個大考驗。
童工工作的片段全靠偷拍得來,亦是《拯》的重要素材。拯救隊直搗工廠救人前,會先派員假扮商家與工廠接洽並進行偷拍。在現場,Derek往往只能遠觀,線人拍到什麼拍不到什麼,不由得他控制,唯一能做的,就是信任。他試過提議將無線咪收進背包錄音,線人認為背包太可疑,堅拒不依,最後挽一個料子透薄的袋中就走入工廠。

「其實我很擔心,一旦事敗,結果會一發不可收拾,但我知道我必須相信他們的經驗,他們才是最清楚狀況的人。」協助拍攝的線人全部冒著生命危險參與拍攝,為的就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當地童工的情況。
童工問題在印度向來嚴重,主要因為當地人教育水平低下,不少父母誤以為將年幼子女送到工廠賺錢,生活質素就能得到改善。他們根本沒想過,孩童去到工廠就淪為奴隸,一日只得一隻雞蛋下肚,更有可能一去不返。年紀輕輕就被「賣豬仔」的孩童飽受壓迫,對人早已失去信任。《拯》最令人心酸的一場戲,是拯救隊破門而入拯救童工,但他們猶如忘記了怎樣飛的籠中鳥,只懂躲在工廠的角落⋯到離開工廠後,問他們父親姓什名誰,有的已忘記家人,只懂報上僱主的名字⋯這樣的「老豆姓咩都唔知」一點也不幽默。
《拯》奪獎後在國際得到不少迴響,不過Derek深知道,單憑一套紀錄片之力,不足以化解這根深柢固的問題。
「這些年來,Kailash在世界各地都努力為兒童爭取應有的權益。我是希望透過紀錄片,放大這把聲音。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做多一點,消費者可以向僱用童工的品牌施予壓力,表達不滿。當人人都走多一步,改變才會逐漸發生。」《拯》上月開始由YouTube Original全球發行。「這是一個全球的議題,我們選擇了一個面向全球的發行模式,希望讓更多人關注。」Derek 說。
《拯救童工行動》(The Price of Free/ Kailash)可以在以下網址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qKz1hd_CY
撰文、攝影:Nancy (劇照由被訪者提供)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