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在香港當過外傭的菲律賓籍攝影師Xyza Cruz Bacani,過去的身分某程度上也成為了她現在工作的助力。自18歲離開菲律賓來港,到近年穿梭於紐約、菲律賓和香港等地工作和進修,她和我分享了自己對「家」的定義。
「因為我生於菲律賓所以菲律賓是我家,因為香港使我有很好的成長所以也是我的家。」Xyza是這般看的。這看法同時也成就了今次的個人展覽。5年來,她一直思考外傭在香港的身分問題,到底是真的「來去如風」還是不知不覺間扎了根。
我只想家人過得更好
2018年10月,菲律賓民調機構社會氣象站(SWS)的調查公佈,菲律賓自認家境貧窮的民眾,從6月時的48%,增至9月時的52%,相當於1220萬戶家庭。菲律賓的貧窮問題似乎一直延續着,以Xyza為例:她和母親兩代人都選擇來港從事外傭工作,原因是工資大概是她們在菲律賓的兩三倍,家人可以過得更好。
我問Xyza:「你現在很成功,但小時候其實有沒有夢想過這一天?」她的答案讓人揪心。「小時候其實沒有想,當你忙於生存的時候,不會想明天,只會為當天的晚餐作打算,我當時的夢想就是為家庭帶來更好的經濟環境。」
缺失的家碎片
有得固然有失,當外傭改善了家人的生活,但也失去陪伴家人的時光。Xyza描述母親在她姊妹倆很年幼的時候便來港打工,每次合約完成後都會短暫回菲律賓探她們。可是母親每次再離開菲律賓,妹妹都沒甚麼反應,因為她從小對母親的印象只有每次探望短暫的那幾天。
但她18歲選擇跟隨母親步伐,離開菲律賓到同一家人打工的時候,卻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狀況。初時她以為妹妹的反應會一如既往平靜地送別,豈料妹妹卻哭得死去活來,這讓她知道母親當年選擇離開的時間是如何的痛苦。在外人眼中,我很敬佩Xyza母親的決定,但也明白到一個家是由人組成的,離開無可避免會逼使和家的連繫疏遠了。
「家人」的關係
Xyza形容「家」並非提供一片瓦頂的容身之所,而是讓人心有連繫的地方。她母親經過廿多年的打工生涯依舊照顧着雷太,Xyza原來照顧雷太的位置由弟弟頂上,她們縱然是僱傭關係,但反而想過將年邁的僱主接到菲律賓照顧至終老,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Xyza母親才一直留港照顧。
而Xyza憶述在雷太家最有趣的是,起初一喊「媽咪」會有兩把聲音回應,所以她們三人達成共識,在家Xyza會稱呼母親的名字,把雷太喚作「媽咪」。這仿佛讓她多了個母親一樣,在攝影路上,Xyza亦很感激雷太的支持。
2009年Xyza對攝影初感興趣時,她想要買一部相機。她的兩位「媽咪」對她想要攝影的態度迥異,Xyza親母覺得攝影是有錢人的玩意,但Xyza鼓起勇氣向雷太借錢時,雷太一口答應了。自此Xyza放假便會四處拍照,不論是在灣仔、中環或是南丫島她都會去。

展覽呈現的「家」
今次展覽某程度上也是半個Xyza家的展覽,因為甫入場便能看到70張她拍攝的照片及她親母為照片親題的描述。當中包括:31年來她們首張家庭大合照、在雷太家的生活照、回菲律賓時和家人相處時的照片……
展覽尾段亦呈現了Xyza很喜歡的一張作品,她親母和妹妹手牽着她的兩個姪女,四人並肩走着,這是10月她回菲律賓時拍的,她覺得這種家人的牽伴很能打動她。
「活着如風」展覽
日期:即日至12月20日
時間:10:00 – 18:00
地點: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 實驗畫廊
採訪、拍攝、剪接:余日一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