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香港藝術館正式重開,當中一個重量級展廳「吳冠中藝術廳」亦正式亮相與公眾見面。香港藝術館作為世上擁有最多吳冠中藏品的美術館,館藏在畫作方面,從吳冠中70年代「糞筐」時期創作的重要作品,以至吳老人生最後創作的幾幅畫作均藏於香港藝術館之中。2019年適逢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香港藝術館特地舉辦專題展覽,回顧吳老逾半世紀的藝術歷程,兩期展覽除經典油畫、水墨作品外,連寫生原稿、畫箱、畫具及留學法國證件等都均會展出。不過吳冠中的代表作《雙燕》卻不在四樓「吳冠中藝術廳」,反而在「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展覽與香港藝術館精選的星級藏品一同展出,足見其分量之重。

《雙燕》現展於香港藝術館「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展覽

吳冠中親說《雙燕》是一生最愛

提及吳老亦不得不提「一畫廊」創辦人方毓仁,這位吳冠中作品代理人。方先生年輕時在北京教書,與吳冠中長子吳可雨共事,因為一次到吳可雨家中作客而認識了吳老。方先生因爲吳老放棄教鞭,在香港踏上了第一代畫廊的開荒路,成為了中國油畫在香港市場的重要推手;吳老亦因為他口中的小方(方毓仁)在香港畫壇聲名大噪。他們合作多年,方先生對吳老的作品最熟悉不過,這次他向我們親述吳老《雙燕》的真情告白。

由最初在榮寶齋賣的畫作,到方毓仁代理吳老的無數畫作中,原來吳老由始至終視《雙燕》為至寶。他老人家在親撰的散文《雙燕》曾提到:「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在眾多江南題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認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雙燕》。」方先生透露和吳老在閒談之中,他曾鏗鏘地拋下一句:「小方,如果真是要問我,我的作品那一張最好,我最喜歡那一張——《雙燕》。」方先生形容吳老言談之間並沒有半點猶豫,是他第一時間想到,亦是唯一他所曾提過的。

《雙燕》

吳老創作於1981年的這一張《雙燕》,在世時有人出數百萬高價亦不賣。直至2002年,香港藝術館舉辦「無涯惟智──吳冠中藝術里程」展覽,將《雙燕》、 《秋瑾故居》和《憶江南》三張放在一起,感動了吳老,吳老再三思量,最後才決定三張一同捐給香港藝術館,那時他曾道:「香港藝術館讀懂了我的心。三幅作品被並列,我感到自己的被捕,我心靈的隱私被示眾了,自己感到震撼。⋯⋯作者的喜悅莫過於被理解,遇知音。」

對寫生的看重

對吳老而言,寫生貴在有感情、有觸覺、有錯覺。而吳老對錯覺的概念源於1960年代到西藏的一次畫畫經歷。當時他坐車經過看到寺廟很美,下車回頭打算去寫生,但卻找不回印象中的那幀畫面,及後他逐步將這種錯覺融入創作中,畫下了《扎什倫布寺》,錯覺可謂為吳老日後的寫生打開了一道創作大門,運用「搬家寫生」和「移花接木」的畫法畫下無數佳作。

《扎什倫布寺》

方先生遂分享和吳老談及寫生的小故事。有一次方先生看到吳老畫中的樹,稱讚他畫得好像會動的一樣,吳老卻激動地回應:「當然了,當然了,當場寫生嘛,當然了……」在吳老眼中,寫生是獨特的,會為作品添一份生氣,方先生更說:「若然無法觸動吳老,他根本不會下筆。」而《雙燕》是吳老寫生後回去發展的重要作品,為了《寧波水鄉》(《雙燕》原稿)這張寫生,吳老當時甚至沒有考慮趕不到火車的風險。

《寧波水鄉》(《雙燕》原稿)

1980年,遇上《寧波水鄉》那一剎風景時,吳老正和學生坐火車回北京,途中經過看到《雙燕》畫中的那道牆,歎了句:「這塊白太美了﹗」在火車站中途停站時,他急忙地回頭找,在那裏速寫成就了《寧波水鄉》,並拍了照。透過寫生,吳老將感情深刻地記下於原稿之上,回去後再去蕪存菁地將自己那一剎感受到的觸動在《雙燕》呈現出來。

這張《雙燕》代表了吳老80年代創作、探索的方向,同時亦帶有他對故鄉的思憶。方毓仁憶述吳老親自評價這張《雙燕》:「他說《雙燕》是他的Mondrian,當中的塊面分割是其一;其二是他國畫技巧的留白,一道白牆全是留白,中間有棵樹,好像一道風碑,豎立起來很有力量。」方毓仁也不禁讚歎:「留這麼多白還有力量,這就是工夫。」

撰文、攝影、剪接:余日一 (部分圖片由一畫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