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問人旅行中遇到甚麼,卻從不問人旅行中錯過了甚麼。」藝術家張才生輕描淡寫地說了句,也就敲響了我思考的鈴鐺。

藝術家張才生(左)和鄧啟耀(右)再次合作,就參與日本京丹後藝術駐留計劃延伸創作。

旅行和任駐村藝術家,張才生和藝術家鄧啟耀都經歷過。2017年他們二人到日本京都北部的京丹後參與藝術駐留計劃,京丹後那地和老香港一樣是以捕魚為主的沿海地方,但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那次跟當地藝術家和居民交流的經驗,埋下了今次「#藝術旅人展覽系列四:地景對話」的種子。

在京丹後設展時,當地人很好奇為何會有枕頭套掛在樹上。
鄧啟耀將它以另一方式在香港呈現。

那年與京丹後

鄧啟耀說:「例如這四屏的作品,其實每一張都是回應當年在京丹後某小學設展時的作品。」鄧啟耀表示在京丹後和張才生是在同一場地設展,今次是共同創作一組作品。

四屏作品其中兩屏,鄧啟耀選用了兩張張才生之前在日本京丹後拍攝的日本海照片作為背景,然後再進行創作。鄧啟耀駐村時了解到,京丹後人對日本海心存敬畏,甚至會祭拜,他們會特意將墓地和神像設立在沿海地方,祈求保佑出海的漁民能平安歸來。

鄧啟耀作品

如果細心留意,這兩張照片剪裁了的部分,透過後面展板以另一方式呈現出來。

鄧啟耀作品

另一張作品,鄧啟耀抽取了之前四十多件作品中其中八件,重新組合,再畫上自己對京丹後的印象。

鄧啟耀作品

兩地教學大不同

京丹後當地學校的教學方向和香港截然不同。如小學上地理科時,他們會用記錄了車站、寺廟、學校等建築的黑板,當中並沒有教授比例上的概念,純粹讓學生認識區內的環境和設施,讓老師和學生有記憶上的交流。

今次鄧啟耀將對京丹後的記憶從之前設展時記錄在黑板上的,轉化成地毯,盛載他對京丹後土地上的回憶,我們可以看到有小狗、神像、美女等等。

鄧啟耀將黑板畫轉化成地毯上的圖案。

旅行與日常

有次張才生乘飛機去芝加哥,飛機選擇了比較特別的路線,劃破了北極的天際。張才生常說自己覺得地球是平的,而該次的旅程即則讓他徹底感受到地球確實是圓的。張才生:「我將當時旅程肉眼看到的,由一大片陸地飛到一大片冰川,最後重新看見陸地,當中所拍的50多張照片組成一架飛機。」他將裝置作品創作成旅遊景點一般,重新尋找當日飛行的經緯度刻在混凝土底座之上。

張才生的裝置作品。

他形容做出這件作品是一份幸運,很多時人們乘飛機都會睡覺或看電影度過,若不是偶然望出窗外,而飛機又偶然改變路線,他便會錯過了亦不曾發覺。

近一年張才生搬進了新界,每天他會坐西鐵去上班,每次他都會拍下大帽山,其實是模仿旅遊時在景點「打卡」。他坦言自己愛對大海拍照,甚少拍山,但這不代表山不美。今次他做了一個帳幕,縫上大帽山的山線,配以童年回憶中的西瓜波、鞦韆和學校椅。他更說是首次以訪問別人的回憶作創作媒介。

我們可以坐着鞦韆從內部欣賞大帽山山線,細聽訪問內容。

過程中有兩段訪問不約而同都是想和祖父母一同旅行,可是其中一位祖父母已離世無法實現,另一位祖父母則已年邁而無法一同外遊,對張才生來說這種錯失甚是深刻。

張才生和鄧啟耀通過想像、解讀和重構異地的面貌,利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將異地的生活經歷和印象串連成一段精彩的二次旅程。他們都希望借此機會讓觀眾停下急速的步伐,從多角度欣賞、感受和思考旅遊的意義。展覽作品不只是兩位藝術家之間的討論成果,更希望邀請觀眾展開有關旅行文化的對話,從而深化旅遊的意義。

不同的天氣也會影響展覽的呈現,正如旅行的天氣也可能讓我們錯過了些甚麼。

#藝術旅人展覽系列四:地景對話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9.2.2020
地點:工業貿易大樓一樓大堂 (九龍協調道 3 號)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五 (上午 9 時至下午 6 時)
-星期六 (上午 9 時至下午 2 時)
*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