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音樂餐廳「1563 at the East」,由2016年年中開始運作。「1563」取名自廣東歌其中一組常見的和弦進程(chord progression),推廣廣東歌自然成為這個Livehouse其中一項主要使命。正以為「1563」順利邁向三週年,場地團隊卻於7月30日宣布即將於8月底告別,正式完結其三年音樂生涯。

「1563」音樂顧問兼唱作人馮穎琪 (Vicky)回想宣布告別的當天,語重心長道:「當天於社交媒體上寫上『Mission Incomplete…』,是因為我們的任務未算是完成的。如果想廣東歌甚至整個音樂圈走到真正健康的生態,其實還有太多東西要做,不知道還要走多久才能到達那個位置…」

「1563」的前世今生

相約「1563」幕後團隊於場地的化妝室內進行訪問。快將告別,當天午市時段依然門庭若市、控制台上的音控大哥依舊熟練地調整現場聲音、台上依舊擠滿晚上演出的單位進行綵排。

「1563 at the East」幕後團隊
(後排由左至右:駐場歌手Sara C.、技術團隊成員Maggie、營運團隊成員Clara
左、右:音樂團隊成員Kaki、Joyce
前排由左至右:營運團隊成員Sarah、音樂顧問兼唱作人馮穎琪(Vicky)、音樂團隊成員Chloe)

一切如常,就如當天受訪的、儼如女子組合般的八人團隊,在笑聲裏從容面對即將到來的告別。Vicky笑言:「跟之前不一樣,我在這個Livehouse裏是沒有任何持份的,我是『No stake』的。」Vicky所說的「之前」,其實是指「1563」的「前身」——在2015年8月底結業的音樂餐廳「Backstage」。當時Vicky擔任的崗位是創辦人兼投資者:「當時對好多人來說都很震驚,會好奇為甚麼運作了已經8年也要倒閉。這個Livehouse是我們幾位音樂人合資的,整體來說是因為租金的問題而要結業,所以大家都很失落。」身心俱疲的她對於租金不停上漲,但音樂的受眾卻沒有拓展的情況心灰意冷,決定不再經營類似的Livehouse。

然而「Backstage」的結業消息得到很多媒體報導,甚至有熱心人士主動聯絡Vicky商討重開的可能性:「當時有一位投資者出現,提出我們可以從租客變為音樂顧問的角色參與。當時我忽然覺得好像『有得做』,因為脫離了租客身分,我們就能集中構思創意部分的東西。而且在之前的經驗裏,我們看到香港的現場音樂表演實在有很多未做到的東西,希望能夠連結專業人士在具規模的地方做多一點。」吸收了8年營運經驗,Vicky自覺不能再由幾個人完成所有工作:「以前的場地大小大概是1000-2000呎,但現在可能是以前的3倍,自然就不能用以前的想法去做。我們都覺得節目的內容設計、宣傳甚至舞台上的技術支援等各方面,其實需要獨立的人處理才能做到最好。而現在的同事們都是在之前的音樂項目裏認識,然後逐個被我『騙』進來跟我合作的。」就這樣,Vicky和另一位「開國功臣」、營運團隊成員Sarah領軍,慢慢聚集熱愛音樂的同事乘風啟航,再次為廣東歌和現場音樂「賭一舖」。

最自由的Livehouse

「1563」每天晚市都有現場表演,並會訂立不同曲風主題如爵士、節奏藍調及靈魂樂等,再就主題張羅合適的表演者。所以團隊成員每星期都會開「例會」,看看同事間有沒有有趣而又希望實行的想法。Vicky笑言自己非常民主:「例如同事各自擁有心儀的表演嘉賓希望邀請,大家都會提出自己的喜好,再商討預算和時間上是否許可。我們都希望同事開心地工作,因為我們這個地方是希望創造熱誠,如果連自己都沒有熱誠做事,其實是不會有任何好看的事情發生。」營運團隊成員Clara則表示他們從不干涉表演者的選曲,也不會過問他們以怎樣的方式表演。

「1563」早前曾推出歌手合作系列「Two Good To Be True」,以Duo(雙人演唱)為形式探索現場演出的可能性。圖為歌手Kiri T 及李拾壹。
(圖片來源:「1563 at the East」Facebook)

團隊和表演者有熱誠,不代表台下的顧客也是。面對不太尊重台上表演者的觀眾,駐場歌手Sara C.笑言明白餐廳環境會令顧客比較放鬆,用餐時聊天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不太會放在心上。但有時想增加與觀眾的互動,她也會主動邀請觀眾上台一起表演。音樂團隊成員Kaki補充:「我們開會時會代入觀眾的想法,想想怎樣的表演能更貼合觀眾的需要。例如星期一大家都有『Monday Blue』,不想說話。我們就會放靜一點的音樂,甚至本身上台玩音樂的表演者也不用擔心跟台下有沒有足夠的互動;又或者星期四、五、六,觀眾的情緒逐漸高漲,一眾表演者、甚至我自己的樂隊會更想挑戰台下的觀眾,我們會特地唱多點原創歌。如果聽眾感到新鮮,令他們在幾秒間放下手機,看一看你,互動其實這麼簡單就成立了。」

I want you 廣東歌

8月推出的4杯雞尾酒,選用的廣東歌對香港人來說十分有意思。

除了以自由度聞名音樂圈,「1563」的獨特之處,當然是非常落力地推廣廣東歌。除了每個月推出四杯以廣東歌歌名起名的雞尾酒,每週末晚上更設有「吾唱廣東歌」之夜,以經典的廣東歌陪伴顧客「Chill住」渡過週末。把廣東歌進行到底的他們,連除夕夜都要提醒觀眾廣東歌有多滲入日常生活。音樂團隊成員Chloe回想去年曾以「吾唱廣東歌之明天會更好」為題,構思了一個類似「歡樂滿東華」形式的倒數節目。她笑言節目製作非常認真,不但灌錄主題曲,還安排了「東華」必備的「大支票」,讓觀眾在支票上以廣東歌歌名寫新年願望,像張衛健的《身體健康》和張敬軒的《青春常駐》等,都是香港人「一起intro就記得點唱」、專屬廣東樂壇的經典作品。

縱然坊間常批評翻唱歌「舊酒新瓶」意味濃厚,未能真正推動廣東歌發展甚至突破,技術團隊成員Maggie卻覺得翻唱歌是接觸觀眾的契機:「當現在的聽眾連新歌都不願意聽的時候,把舊歌以不同編曲呈現,其實對觀眾來說已是新歌。像人人都會唱的《陪着你走》,只計Sara C.自己已經擁有幾個不同編曲的版本。」Clara 補充:「耳熟能詳的廣東歌能吸引平常不太留意香港樂壇動態的人,重新投入廣東歌的文化。表演單位會在翻唱的歌單裏放入原創作品,但不會硬銷說『這是原創!』,讓觀眾慢慢感受廣東歌的可能性。」

音樂到底「值」多少?

不論廣東歌還是以音樂餐廳形式經營,Vicky表示這些都是「1563」吸引大眾進來聽音樂的策略:「我們的定位,其實是在嘗試把大眾的觀眾帶進來。音樂行內人或者樂迷當然會留意音樂圈動態,但我們不能永遠服務『圍內』的人。本來沒有去Livehouse,不太留意音樂的一般大眾,商業點來說其實是很大的『市場』。」但這也衍生了另一個問題,在於顧客對「1563」的期望——他們進來希望得到的到底是甚麼:「畢竟我們是音樂餐廳嘛。很老實說,顧客在意的,或許是食物和場地的質素,音樂未必是顧客進來的優先考慮。」

近年音樂圈常出現的情況——大型演唱會永遠『爭崩頭』,小型場地的演出卻乏人問津。屬資深樂迷的音樂團隊成員Joyce表示如果大眾真的支持音樂工業,希望大家真的身體力行購票欣賞現場演出,而不是因為表演單位和場地的「地位」才考慮進場,因為很多東西其實需要時間建立。

Vicky也深有同感,但她更觀察到香港觀眾在考慮要否購票看演出時,是如何看待音樂的價值:「香港有些小型場地,可能收取100多或者200多元的票價就可以欣賞兩個小時音樂;又或者像我們這樣,只要進來點杯飲料就可以享受整晚的演出,其實是挺划算的。只是我覺得大家看表演時有時就是太計算『生產價值』(production value),例如假設一張含一杯飲料的Livehouse門票售150元,觀眾就會自己計算飲料大概60元,那個表演就是90元,觀眾也許就會覺得挺『抵睇』;又例如大型演唱會,既有炫目的雷射燈光,又有震撼的視覺設計和舞者,整個包裝打動到他們的話,同樣也會被視為『抵睇』。只是在這兩種情況下,觀眾首先考慮值得與否的因素,都不是音樂。」

「Mission Incomplete…」

化妝室外牆上的寶麗萊紀錄着「1563」三年來的歷史。細看會發現歌王陳奕迅也曾為座上客。

三年間,「1563」年中無休地送上多場精彩的表演。走到結業的這步,Vicky沒有明言租金是否主因:「這樣說吧。這地方的出現,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大家都知道這地方不是一定要永遠存在。我們都覺得這個地方在3年裏已成就了很多事情的發生、也發揮了很多可能性,也許是時候要休息一下。」Vicky也直言他們依靠不同方法令晚上集中音樂表演的「1563」能夠順利運作。例如常常滿座的午市時段、甚至借出場地予私人活動或歌手的活動等,都是這裏的收入來源。問Vicky會否再次「反悔」,重新考慮再踏Livehouse之路,她笑言真的不會了:「香港的音樂生態,其實仍未能讓一個Livehouse可以繼續生存。」

她認為實體的地方雖然將不再存在,但與夥伴建立起的默契和對音樂的熱愛,將在其他地方繼續發酵:「例如我自己的音樂廠牌和創作,甚至和部分成員會在其他音樂項目上繼續合作。我們不會經常把『1563的精神』宣之於口,但在音樂裏很自然就會散發出來。」

「一五六三事件簿」展覽

展覽日期:即日至2019年8月31日
(23/8 12pm-6pm 不對外開放)
地點:1563 at the East (6/F Hopewell Centre, Wan Chai)

撰文:熊天賜
拍攝、剪接:陳昶達

在〈本地Livehouse「1563」結業 音樂何價? 【文化者•專訪】〉中有 1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