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還做一些你覺得很安全的東西,其實是等同倒退的。」—— 王嘉儀 Sophy

「我覺得… 香港聽眾不是找不到喜歡的音樂類型,而是根本不喜歡聽音樂了。」我有點感概。「這樣說吧。其實代入受眾的角度去想,每天為工作已經焦頭爛額,飲食也沒太多選擇,好不容易熬到月底了又要為交租而煩惱… 這種高壓的生活,其實又怎能讓人輕輕鬆鬆坐下來細嚼一首歌呢?」獨立唱作人王嘉儀 (Sophy) 說。作為香港人,她懂生活的壓迫;作為歌手,她同樣無法估計自己的音樂能否與受眾建立連結,只能在自己的崗位盡力做到最好,走一步算一步。

被時代推著走,聽眾和歌手都要跟著生活流。Sophy十年前完成電視台比賽節目《超級巨聲》後,終於在2016年推出首張專輯。笑言對音樂事業「都真係無方向」的Sophy,卻在唱片業不斷萎縮的情況下逆流而上。雷射唱片賣不了?她在網上發起眾籌計劃打造黑膠唱片,首批訂單超額完成、半年後加推第二版;樂迷批評廣東歌沒新意?她造了一張全電子音樂專輯,科技世界的瘋狂、年輕人對生活的迷惘、人類多元流動的姿態等命題均被寫在她的歌裏。你攻我守,見招拆招。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當歌手,「沒方向」也許就是最好的方向。

自作自樂 獨立第一章

由參加《超級巨聲》到後來成為獨立歌手,Sophy笑言每一步都「Random到爆」:「當時TVB正在做資料搜集,想找一些喜歡唱歌的人。恰巧當時會考完結,我正渡過一個悠長假期,沒甚麼事幹便去了試音。」最後以第七名之姿完成比賽,Sophy亦持續在YouTube上載翻唱影片 。但真正打開Sophy做音樂的契機,卻是回歸學生身份後:「大學時期有一年到紐西蘭當交換生,當時每天都在宿舍和朋友玩音樂。後來跟一個修讀流行音樂製作的男生交往,從他身上學會了寫歌是怎樣一回事。最後分手的時候需要發洩便寫了一堆歌。」畢業前的一年,雄心壯志的Sophy覺得是時候了。

拿著用愛情換來的音樂,她找來參賽時認識的恩師——名監製趙增熹,以合伙形式成立獨立音樂廠牌「Bunny Eats」,決心製作屬於「王嘉儀」的音樂。廠牌旗下的音樂項目由Sophy擔任統籌,一切細節由音樂創作、概念方向及合作對象等均「一腳踢」完成;趙增熹作為投資人,給予Sophy的除了資金和音樂上的建議,還有無限的愛與包容:「我是個蠻倔強的人,遇到我不想做的事情就真的會抵死不從。但他很有耐性,慢慢的鑿開了我這個人。」摸著石頭過河「D.I.Y.」,首張專輯《Sophrology》最終收錄了四首歌曲,在爵士、節奏藍調及流行等風格烘托下呈現Sophy的少女心事。

美麗新世界裏 音樂人的社會責任

專輯取名《QUARTER》。
歌曲所紀錄的,就是當時人生走到四分之一的Sophy,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渡過了人稱「樂壇新人蜜月期」的第一年,廿五歲的Sophy對音樂以至社會有更多想法。「《QUARTER》這張專輯其實由單曲《美麗新世界》延伸出來。當時我跟填詞人王樂儀商討,想寫我們處於科技化的年代、一切都很虛幻。概念跟電子音樂的人工感十分貼合。所以做著做著,整張專輯的電子感就慢慢成形。」

但完成專輯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更多人聽到自己的作品是獨立歌手Sophy要思考的問題。「大唱片公司可以投放資源在連鎖式快餐店或電視台,每天不分晝夜地播放旗下的作品,而我是沒有的。」Sophy認為本地流行音樂工業太多既定格式和規範,間接令觀眾的喜好也變得單一化:「大家都好像習慣用已經發跡的人物,會覺得比較安全。其實我明白的,但我作為新世代會覺得… 其實我行的,我可以證明我行的。」

資源有限,創意無限。豐沛資金是於傳統平台上宣傳的入場券,獨立歌手唯有轉陣網絡打遊擊戰。但自從網絡興起後,點擊率漸漸成為判斷歌手和歌曲成功與否的指標。Sophy質疑這些「成功」的定義,竟想到為《美麗新世界》購買YouTube點擊率,並把整個過程拍下在網上分享,身體力行演活歌詞內容:「歌曲想表達這種『虛假的真實』,所以當初想過不同的方法,例如弄一個假的KOL (意見領袖)和Instagram帳戶,最後還是決定向YouTube入手。不得不說買過點擊率才知道原來『追隨者』的價格更貴。」Sophy笑言因經費所限,最後花了一千多元完成實驗。但她覺得很值得,因為這個實驗已經為歌曲作了最直接易懂的解釋。

「誰變了瘋子?」

點擊率實驗引起討論後不久,又在一個網上樓盤廣告《霩闥》裏聽見Sophy的聲音,正以為她另闢財路成為廣告配音之時,卻發現原來這「樓盤廣告」賣樓為虛,賣音樂為實:「我們當時想,花錢下唱片廣告可能沒人看,但樓盤廣告呢?可能有人討厭,也可能有人喜歡。無論你持哪種意見,住屋都是香港人關注的議題。」《Leaving Home》是當時的主打歌,描述年輕人獨自搬出來住「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緒。Sophy感概:「其實細想下,這種矛盾的心情都是來自於我們受思想上的壓迫、租金瘋狂上漲和土地不足等問題。說到底,我在歌曲裏抒發的情感都是跟城市的現象和價值觀連結的。」Sophy表示不介意有人覺得譁眾取寵,因為這確實是他們的宣傳手法,但也希望聽眾能接收到內藏的訊息。

行偏偏的路 與同路人起舞

「雖然賣光也賺不到錢,但也不可以不買啊!畢竟音樂還是要用錢購買的。」

「賣唱片賺不到錢是公認的事實。 即使我們賣光所有唱片,其實也不足以抵銷製作和印刷的成本,更別說要賺錢了。」歌手要追音樂夢,自然要想更多方法繼續求存。「所以要找方法讓自己能夠更長遠地營運,例如推出週邊商品。像印刷明信片,甚至以眾籌方式製作黑膠唱片我們都嘗試過。」做過資料搜集,Sophy發現全球近年黑膠的銷量其實已超越雷射唱片:「當然不是每個人家裏都會有黑膠唱機。但會買雷射唱片支持的人,其實平常也是用手機聽歌,這是趨勢。所以對我來說,黑膠唱片是一個紀念,也是樂迷一份實質的支持。」Sophy笑言黑膠除了「樣靚」和「聲正」,眾籌對她來說意義也十分重大:「還記得當天收到空運來的黑膠唱片,打開紙盒的那一刻我哭了出來… 如果沒有那些每人付幾十塊美金、支持眾籌的樂迷,是不會有這麼精緻的黑膠產品誕生。就好像一個我和樂迷間的約定。」Sophy重視與樂迷間的交流,所以很享受舉辦小型音樂聚會:「『落地』做多點表演不只是銷售音樂的方法,而更是影響着獨立音樂人的成長。我很喜歡近距離的表演。因為看到觀眾的雙眼,我才會知道自己表演時散發出來的氣場,觀眾是如何接收和回應。這樣人性化的操作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養分。」

在網上自習黑膠網站用法的Sophy,更笑言有一些大型唱片公司旗下的歌手朋友反過來詢問她有關製作黑膠唱片的詳情:「其實歌手們都在努力找方法維持與樂迷的關係。當音樂變成工業的時候,很容易就抹去那份人情味,畢竟只要看誰賣得最好就可以了。當然這是社會運作最快的模式,但當音樂工業正在萎縮,卻依然往那個方向邁進的話,其實會抹殺創新的可能性。」

未來的音樂環境 「能期待就快樂」

Sophy去年憑《QUARTER》入圍台灣《第9屆金音創作獎》中的「海外創作音樂獎」,與入圍同個獎項的創作組合Per se是名單內唯二香港代表。《金音創作獎》注重音樂原創性,因而洐生如民謠、電音及爵士等專屬曲風類別的獎項。與香港的音樂頒獎禮最大不同,是《金音獎》甚至較多主流歌手参與的《金曲獎》等頒獎禮均由台灣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樂迷及音樂圈內人都對之極為重視:「一來是台灣政府文化部官方認證的獎項;二來評審均由音樂圈不同崗位的人士組成,像剛過去的這屆由陳珊妮老師領軍,評審團成員甚至囊括來自日本的樂手和「Fuji Rock」音樂節的策劃人,以他們在行內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判斷得獎者。 當時坐在台下的我難免酸溜溜地想『如果香港也有類似形式的頒獎禮那該多好呢。』當然,這不是我能控制的。香港頒獎禮文化習慣以話題性著手,吸引觀眾留意。卻因此忽略了音樂多樣性,甚至培育新一代人才等等我們覺得較人性化的價值。」

雖然音樂圈制度上暫時無法作出重大改變,但Sophy還是抱着「能期待就快樂」的正面心態:「其實香港近年有很多正冒起、多元化又有質素的音樂人。而需要的,是大家願意提供一個機會讓雙方能夠接觸和交流。音樂人、聽眾甚至傳媒等每方都走前一步大膽嘗試的話,或許當大家看到一些較明顯的利益增長,就是開始蛻變的時候了。」近年不難發現主流歌手嘗試與獨立音樂人合作,流行音樂的做法也不斷求變。「主流」和「獨立」音樂界線其實已越趨模糊,或許如Sophy所說,音樂人其實已經準備好。你願意走前一步,嘗試把自己的耳朵交給他們嗎?

Sophy即將於五月中旬推出全新國語專輯。她表示會以更抽象的曲風,探討生命裏殘缺的種種。

撰文、攝影、剪片:熊天賜
*特別鳴謝:Bunny Eats Limited 授權使用部份官方影片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