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藝術家馬塞爾.扎馬(Marcel Dzama)的全新作品展——《穿越界線》,包括繪畫、模型及錄像作品。此為扎馬於大中華地區的首次個展,扎馬於90年代後期嶄露鋒芒,及後發展出一套極具辨識度的視覺語言,以探究人類的行為和動機,以及現實及潛意識之間的模糊關係。扎馬從民間故事、藝術歷史和當代文化之中汲取靈感,將童年幻想世界和脫俗出世的童話故事呈現眼前。

是次展覽將橫跨畫廊的兩層空間,展品的靈感來自扎馬最近的香港之旅,並重新探討一系列見於以往作品的奇幻主題。在這裏,藝術家將戲劇和嘉年華與戰爭和衝突的元素結合,創作出一種獨特的視野,既調皮又黑暗。扎馬創造了一個反映現實生活的世界,當中生與死、平靜與暴力都能共存。作品中充斥着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意味,並評論當前社會和政治問題。

國際象棋是在扎馬創作中常見的意念:象棋講求即興發揮與預先判定,當中錯綜複雜的平衡,是他的靈感泉源。象棋是扎馬的許多新繪畫和模型的基本主題,而他的新影片《Dance Floor Dracula, Prelude in C-Sharp Minor》則更直接地以一盤異想天開的棋局為中心,採用芭蕾舞的形式表達,並由合作藝術家艾米.塞德麗(Amy Sedaris)及雷蒙德.帕迪伯恩(Raymond Pettibon)出演。通過使用國際象棋作為結構手法,藝術家參考了二十世紀早期的先锋派藝術家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和弗朗西斯.皮卡比亞(Francis Picabia)的創作,為遊戲制定特殊規則及移動方式,

帶出關於自由意志、機會及戰略的更深層隱喻。扎馬將這藝術先例融入創作,以微妙的當代手法回應美國兩黨政治制度。他的作品既熟悉又神秘、幽默、強烈,同時亂中有序。

展覽中的許多作品都包涵不同語言和不同來源的文字,使得扎馬在文字意義及構圖上有所發揮。例如有一組紙本作品,每張作品都描繪一個蒙面人物,並配以與愛情及渴望相關的中文歌曲標題,取材自藝術家在旅行中發現的60年代港台歌曲唱片,包括香港歌手李芷苓及台灣歌手姚蘇蓉等等。

藝術家的纸本作品亦從香港賽馬傳單,以至60及70年代的舞蹈雜誌中攝取靈感。在這些充滿活力及張力的繪畫中,神話、漫畫書和電視的角色並置出現於十九世紀的士兵、虛構動物及昆蟲旁邊,覆蓋紙張的廣闊空間,彷彿將它視為一個舞台。

馬塞爾.扎馬(Marcel Dzama)穿越界線展覽
日期:2019年1月22日至3月9日
時間: 逢星期二至六,上午11時 ‑ 下午7時 
地點: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H Queen’s 5-6樓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