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藝術家Marcel Dzama的全新作品展《穿越界線》,包括繪畫、模型及錄像作品。(文化者攝)
「溫尼伯賽馬場有我成長的經歷,去年香港之旅我也接觸了本地賽馬,今次我要親身入馬場體驗它的活力。」── Marcel Dzama
八十年代一句「馬照跑、舞照跳」體現了香港人對前途的期願,沒有一個地方的「賽馬」運動肩負如此重要的象徵意義。這點似乎連外國畫家都看得出,加拿大藝術家Marcel Dzama 近日來港,在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舉辦其大中華區首個個展《穿越界線》(Crossing the line),呈現包括繪畫、模型及錄像作品,其中就特別關注這社會符號。
是次展出包括他異想天開的雕塑作品。(文化者攝)
漫遊神話與現實間
45歲、挾獨特視覺語言的Marcel 於90年代後期嶄露鋒芒,他擅探究人類的行為和動機,以及現實及潛意識之間的模糊關係,從民間故事、藝術歷史和當代文化之中汲取靈感,將童年幻想和出世的童話世界融合。2016年,他更為紐約城市芭蕾舞團作品《最不可思議的事》設計服裝和舞台。
這次他特別展出一系列香港之旅啟發他的新創作。他從香港賽馬傳單,以至60及70年代的舞蹈雜誌中攝取靈感。在這些充滿活力及張力的繪畫中,神話、漫畫書和電視的角色並置出現於十九世紀的士兵、虛構動物及昆蟲旁邊,覆蓋紙張的廣闊空間,彷彿將它視為一個舞台。
展覽中的一件大尺幅繪畫作品《當一切飄散,我愛消逝,我亦策馬離去》(2018),以賽馬為題材,靈感來自Marcel在溫尼伯賽馬場成長的經歷以及他在2018年初到訪香港期間接觸這項運動。兩個相互競爭的騎師騎在奔騰的馬匹上奔向觀眾,同時有一群獨特的動物在觀看著。一群在上方盤旋的蝙蝠、一隻從煙霧中冒出來的柴郡貓及一對在賽道上閒逛的狼,全都在等待賽果。



將姚蘇蓉入畫
展覽中的許多作品都包涵不同語言和不同來源的文字,其中一組紙本作品,每張作品都描繪一個蒙面人物,並配以與愛情及渴望相關的中文歌曲標題,取材自藝術家在旅行中發現的60年代港台歌曲唱片,包括香港歌手李芷苓及台灣歌手姚蘇蓉等等。
Marcel也擅於將戲劇和嘉年華;戰爭和衝突的元素結合,創作出一種獨特的視野,呈現一種調皮的黑暗,當中生與死、平靜與暴力都能共存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意味,更藉此論政與諷刺社會。


撰文、攝影:馬如風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