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人搭車行街都離不開手機,大部分人更習慣戴上耳機「與世隔絕」,又有多少人願意去感受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現正舉辦「放浪城市」系列活動,藝術推廣辦事處(社群藝術)館長連美嬌說:「今次我們邀請了三個組合的藝術家,和我們一起以聲音回應對城市的想像。」這三組藝術家分別是《記憶的城市 虛構的城市》的創作人林欣傑;《靜靜雞摘13個如果:靜漫一種》的創作人周耀輝和黃照達;以及《內在的自由》的創作人譚偉平。
記憶的城市 虛構的城市
藝術家林欣傑的作品與已故文學家也斯的一份長篇小說《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同名,林欣傑形容:「當年也斯的虛構是記憶上的虛構,如今我的虛構是用科技建構的虛構,是今日我們無可避免的。」現今科技一日千里,虛擬實境的出現令現實與虛構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但林欣傑相信將來聲音的介入,會是能夠清楚劃分現實與虛構的媒介。
「如果我要全面看一組城市記憶的話,用三組不同的媒體相對會比較完整。」藝術家林欣傑如是說。他刻意請來三位各自來自三個界別的人,包括口琴演奏家CY Leo、文字編輯Nico和攝影師Wing Shya,他們除了是從事不同界別,同時他們剛巧是三組不同年代的人,有另一層次上的完整。他們各自帶上特製眼鏡,在中環、深水埗和沙田閒逛一小時錄取聲音和影像。林欣傑將一小時的錄音輸入電腦後,寫了個程式將其轉化成數據,而該一小時城市音量的高低起伏數據,他可以將其變成一個影像,甚至實物。
實物是基於他們所行的地方,以及他們如何觀察四周而來的。林欣傑一臉驚奇地說:「原來他們逛城市的方法都很不同,這是我開初猜想不到的。」他以Wing 為例,他走過會靠近物件仔細看;而Nico 便以一個觀察者的身分,很隨意地四處看看;至於CY則更加不同,因為CY本身逛的地方是他住的地方,可能他相對熟悉,甚至悠閒到在唱歌。
從虛實交錯的角度,和大家觀察耳熟能詳的城市景觀及其聲音建築。藝術家將呈現如何以超編碼的方法,把有形與無形的平行空間置換,並越界轉化,讓觀眾看到一直存在卻沒有看見的媒體形態。


靜靜雞摘13個如果:靜漫一種
這條聲音步道,觀眾要依據手機程式的導航,跟從藝術家周耀輝和黃照達預設的路線去尋找13個「如果」。過程結合聲音、文字、圖像、裝置與城市景觀等跨媒介元素,從中體驗聽覺與視覺的呼應,領略一番「靜漫」。
藝術家周耀輝最初構思這個項目時,以「如果」作起點:「如果『如果』是一顆果實
會如何?」同時亦就着雙年展,請來和動漫有關的《嘰嘰格格》漫畫專欄創作人黃照達參與,並將動漫反轉成靜漫。周耀輝說:「當時不知怎樣,我腦海便出現了靜雞雞。既然『如果』是一種植物,雞是一種動物,我直覺覺得動植物公園非常適合。」就這樣形成了是次聲音步道的初步構想。
有一次周耀輝打算先到動植物公園,心想皇后像廣場是個不錯的起點,要從那裏靜靜、慢慢,靜慢地走上去動植物公園,尋找沿路埋藏的13個「如果」故事。
之後在周耀輝和黃照達定了概念及13個地點後,由周耀輝先創作文字,再交予黃照達和另一位音樂人Khris製作音樂和影像。黃照達再多做了一點,就是13個點上的設置,「其實整件事的重點並非某些人或事物,亦不是要觀眾刻意和人聊天,重點是當你在社區遇到一些人、建築或物件,你會聯想到甚麼。」黃照達說。
而這步道最特別的是,在其中一點向外望,會發現兩棟大廈多了個對話框。周耀輝憶述:「最初我們說想掛些東西在大廈外,得到反應是不用想了,很難的,不可能的。我們便想,既然是如果,沒理由這麼快就沒有如果,所以我們便先試一試。」於是他們得到朋友幫忙,逐家逐戶叩門,最終有兩位住戶答應讓他們放些東西上去,就這樣成就了一種如果。



《放浪城市》系列
日期:即日起至1月27日
地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中區堅尼地道7A)
免費參與
網址:
www.lcsd.gov.hk/…/…/en_US/web/apo/va_sound_in_the_city.html或
www.facebook.com/hkvac
查詢:3101 2734 / 3101 2770
《放浪城市》手機程式
靜靜雞摘13個如果:靜漫一種
「內在的自由」擴增實境之旅 (手機程式)
日期:即日起至1月27日
地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及中環其他地點
下載連結 [iOS: https://goo.gl/JaQv51] [Android: https://goo.gl/gP6ukB]
採訪:鄭天儀
拍攝:余日一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