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內地組織《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7數據顯示:有約70萬「留守兒童父母「被死亡」(留守兒童意思是父母出城打工而留在鄉間的子女)。得出數據是因該組織在2017年做了一份問卷調查:「最近一個月內,你家裡的父親或母親有没有去世的情况? 是或否。」 結果七百份問卷中「10%的孩子填了『是』」。

起初,該組織以為是不是農民工出外打工的時候防護太差,才造成這麼高的死亡率?但後来我們發現,數據是假的。

心理補償機制 幾百萬精神孤兒

心理補償機制的意思是: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来彌補這些缺陷,以减輕其焦慮。他們是對父母心存怨恨,然後通這一個方式,以半開玩笑似的把「父母判死亡」,實際上是自我保護。

實際上情況可能更嚴重,據說有260萬的兒童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個電話,也有一些一年也見不到一次面⋯⋯⋯ 中科院更曾做了一個調查指出:34%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有自殺倾向,其中有超過9%的孩子曾經有過自殺行為⋯⋯⋯⋯或許「活著還是死了根本沒有人在意,那活著有甚麼意思?」是很多留守兒童會問的問題。

農村缺乏親子教育文化

我不知道是否因為「經歷過文革與開放改革後一切唯利是圖和建立世界工廠」有關,但往昔即五六十年代到港打「住家工」的順德工人就很會說故事,本來中國農村也是儒家社會文化產物,有宗祠有書塾,長幼有序、互相敬愛在榕樹旁下棋談天說地才是儒家社會人文風景,有傳統文化的農村留守兒童也不會覺孤寂吧。 問題是現在各地農村真沒甚麼文化可言(有二手書店?),各父母也希望(或根本沒辦法)到北上廣深打工,最少也去省城,因為農耕對多數農民而言根本不足以維持生計,實不相瞞我每年都到農村幾次,四月通常會在湖南沅江邊的山谷農村和殘疾人一起製作綠茶,所以也知道一些真實情況也畫過留守兒童漫畫。

父母本身缺乏教育跟子女通電話也沒甚麼可說,農村的傳統文化又被瓦解,即管春節時回來跟孩子團聚,又能如何親子教育呢?請問?缺乏關愛的兒童長大成甚麼人?看來我要問一下心理學家或相熟的精神科醫生曾繁光才會有比較具體的答案。但正常人都知道,一個人的性格除了先天,後天的家庭教育比學校更重要。先不說兒童在成長的十多年間沒有父母的愛,究竟是多麼難過(祖父母的愛也不一定足夠和能彌補,中國沒有《佐賀的阿嫲》)。

「沒有人理我就去自殺了⋯⋯」寫到這裡突然想起這句就毛骨悚然,盡管我們一直強調兒童是祖國的花朵,當然或許是指裸官和中產子女吧,他們的情況也可能孤獨「在英美加拿大名牌學校宿舍或別墅外守」,但應有親戚工人管家陪而且很多錢去消費,物質是不缺的,接受的也是西歐教育會,唱聖誕歌、參加萬聖節卻忘了七月十四鬼門關大開。

「我很有錢但我很冷漠」

因此不要怪我國很多人冷漠(也有少數熱心),事實上在農村和許多沒有社區文化的小城中成長的群眾(大媽舞其實是對社會有幫助),你叫他們如何日行一善、互相敬愛和團結?「社會就是很殘酷」可能已根植在他們意識中,一切必須弱肉強食才能溫飽或達成心願,甚麼假結婚移民搶公屋講一套做另一套等都已是很多人的共識並非罪惡,說到底這不是一個多數人「會感恩的社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已成笑話」。 中產兒童一出生父母就搶奶粉也是事實,近來更要為甚麼疫苗擔心—我是僧人故不是很了解這些社會問題,只是在九鐵車廂中問過一些廣東地區的家長,他們到港目的主要是買奶粉而非觀光,我一直不敢問「何解能製造高鐵而奶粉卻⋯⋯⋯小心進入紅線禁區—Attention: please stay behind the red line」。

回望香港,我小時雖出身草根,但有友善的左鄰右舍又能當童子軍去郊遊,香港各區也有大型游泳池,算是很幸福的了,所以沒有怪「某一些」(不是全部)國內人的不守信用和超強弱肉強食意識(先霸佔取得其需要的安全感),如我在國內一些小城或農村缺乏關愛成長也可能會變成如此這般。

我信人性本善有佛性,沒有無源無故的恨令一個人變成「非常」自私自利和不擇手段,一定是教育出了問題,以上,合十。

(編按:畫僧 #釋本有 每逢星期一 blue Monday 開始,為 #文化者 讀者訴說《人間》智慧、處事之道,希望為眾生送上心靈雞湯(是素湯),在一星期的開端掃掃藍調,敬請留意)

文/圖:釋本有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