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普通人的生活有一個很明顯分別,就是「有否中古文化」,即二手市場是否普遍?我相信多數國內遊客都不了解日本各種中古市場,也可能通常對這些缺乏興趣,但那是很多日本人的生活核心。
我從20歲至今有20多年都愛閒逛日本各地中古店(也包括特定日的跳蚤市場),裡面有衣服/文具/大型家電/模型玩具/漫畫書籍,總之包羅萬象。具規模的更常見有兩層過千平方(即過萬呎)!即是說,過去一些家具和內衣(中古店有很多還沒拆包裝)以及文具都買二手。
買二手貨是種工匠生活
日本人的幸福(某部分台灣人和港人也可做到)在於有很多町舊街沒有被高樓大廈包圍,而東京、大阪的町中就最多大型中古店,工匠或漫畫家平時少跟人打交道應酬,黃昏或周末出外散步到二手書店、中古店閒逛就是「很豐富的精神生活」,會看到很多日本實木和精緻家具,還有九十年代卻仍可使用的懷舊款式家電。日本人惜物,是故家具可常買賣流通,不需要擔心換款浪費金錢,我見過很多八、九成新的懷舊單人美式沙發,才兩三百元港幣一張!
大灣區南沙沒中古文化
而近日很多人推廣的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就明顯缺乏中古文化。好像南沙金州一帶已全是「復仇者聯盟」式的玻璃幕牆大廈,是的,商住兩用辦公室租金超便宜,外表也非常亮麗,加上高鐡出入生活是非常先進高效率,食玩買也可以到剛落成的各超大型商場,購物付款亦可無人式不需跟人溝通,這樣的時尚生活對喜歡人文的人可能很煎熬。
其實不止南沙,自土改文革開始很多地方就缺乏中古二手生活。因經歷了破舊立新大煉鋼和赤貧,要找保養得好的大陸中古家具不容易,近20年國內生活是富裕了,但有一部分富人用的不是昂貴酸枝紅木就是歐洲家具,普通大城市人用宜家IKEA,平常心生活還沒正式開始。
中古店是最基本生活
記得,我讀藝術學校時就常去東京神保町書店街閒逛打書釘,據說這是全球最大書店區,老牌大學明治大學就在附近(當年還是老校舍),文化氣氛很濃,幾條大書店街有不同類型書籍/唱片/電影海報/玩具/美術用品,而且更重要是非常便宜,我剛成年時讀的很多本村上春樹/宮本輝/壇一雄等小說都在該區買,一百日元一本!畢業回港後去得最多的是Pageone但該書店新書售價昂貴,所以有段時間我很不習慣香港生活模式,後來去了台北參加佛教活動發現滿是二手書店的羅斯福路時就覺幸福,其實我需要的可能是很少,但很多華人卻不需要書籍,事實上曾親眼見過一對香港年輕情侶在東京神保町書店街迷途,女的很徬徨發脾氣:「都叫咗唔好係度落車啦,呢度買書架講極唔聽!」(試譯如下:都說過不要隨便下車,這裡全是書店,說了很多次/很多次/很多次都不聽)。
妹妹沒去過任何日台書店
說起華人讀書風氣一般,就想起妹妹的情況,她可以隨便就能提供台灣高雄和日本某地最近有甚麼新建遊樂場情報,在香港參加哪個大灣區狂食狂玩旅遊團有最多優惠,資料比旅遊雜誌更多更新,的確她愈來愈肥(可能有100公斤以上),但就對書店和中古店還有跳蚤市場不感興趣。所以,我相信很多港人能適應大灣區生活。
深水埗上環還有港式生活
而每次回港,我都去深水埗看二手貨和在上環寫生,因這是我心目中的香港文化生活,也可以跟店員交流,事實上如要購物我很多時都買二手,最近就在深水埗買了二手一部小米手機,價值850港幣,也跟小老闆閒聊了半個多小時,當然香港各地還有不少二手店裡面通常雜亂,但有一定溫度,隨便摸索可感覺到不同人的生活。
西九極速節奏生活
其實剛才所講的中古店也是構成「慢生活」基礎,以前國內人常說港人生活節奏急促,但現在很多國人的步伐更快!最近,我去西九坐高鐵,就看到很多國內遊客拖著很多行李疾走並排隊過安檢,跟著到達深圳北下車全家男女老少跑去升降機處趕轉車,車站有各式亮麗快餐店都可以支付寶/微信支付,如果早點回去還可看一場電影,購票可用手機,生活是那麼方便極速,難怪有國內人跟我說:「香港人退步已不行了,太慢了,你看,那個,那個甚麼深水埗都不知賣甚麼的,一條街都賣破爛,國內哪有賣破爛的街?你說,你說有嗎?」
以上,合十
文/圖:釋本有
(編按:畫僧 #釋本有 每逢星期一 blue Monday 開始,為 #文化者 讀者訴說《人間》智慧、處事之道,希望為眾生送上心靈雞湯(是素湯),在一星期的開端掃掃藍調,敬請留意)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