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釋本有
當我發現無論如何努力都很難在香港找到可掛單的寺院,而且很多人只關心自己時,倒不如先將鄉愁放一邊,到外面走走積極修行、學巴利文和各種瑜珈,台灣可以是第一站東南亞和印度是第二、三站。
其實十多年來我已很少回港,除了去小學教畫和出版社開會外,多數時候在廣東工作室、湖南懷化山谷以及福建寺院或日本奈良。
共業難以扭轉
當一個城市出現共業:如經濟危機或普遍道德敗壞時,都難以用個人主觀願望去改變。我承認有時回港在小學教畫是帶著一份鄉愁,因為還不熱烈地擁抱一下就會後悔,至少當失去時也總算回饋過、參與過,雖然我變得沈默和習慣了講普通話。
沒有愛恨只剩鄉愁
我們這一代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人,多少都有點懷念八十年代香港的盛世。港人也的確曾在華人社會貢獻良多,90年代早期還是容易找工作、租金也便宜,而近年香港人口愈來愈多資源分薄了,人與人之間就容易產生激烈競爭,故一般人難以交到知己。
我的知己好朋友是腦癱者
寫這篇稿時,香港正陷入一些危機,看著正在製作和包裝自家後山野生綠茶的腦癱者唐杰(30歲),就覺鬆一口氣,因爲我看到生命的真相就是不斷的掙扎,人生和世間本就無常,講生活困苦滋味,腦癱的唐杰已在山谷中品嚐過多年,後來我和他合作賣出了一些農產品賺了點錢就修復了老房子的一部分,瓦片全更換了不再漏水,門前不再是危險崖邊而是水泥空地。
唐杰曾告訴我最大的心願是十年內賺到錢維修老木房,所以他雖行動不便但煩惱少,因在集中解決最基本生存問題,當然他也有自修中文而且懂得寫作(雖學歷只有小學三年級程度)。
每一個人都有危機
其實認真想想,每一個人都似乎面對不同危機,而且到最後人生普遍還是公平的。湖南山谷唐杰是怕沒錢維修老木房倒塌,香港釋本有怕行腳修行時無法悟道,L先生怕被引渡。回望過去我面對過很多困難:一個人在山西在北京農村,不過幸好因爲不需購買衣物又習慣吃得少,過著可以隨時斷捨離的生活,才能一直保持樂觀心情,事實上做香港人還是內地人甚至變成南亞人都似乎不再重要,因為都不過是人一種,只要拋開所有不必要的意識形態,路自然就廣闊就有機會悟!
(編按:畫僧 #釋本有 每逢星期一 blue Monday 開始,為 #文化者 讀者訴說《人間》智慧、處事之道,希望為眾生送上心靈雞湯(是素湯)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