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本有專欄•世間】愛香港畫香港 享受本土文化

文/圖:釋本有

近日心情有點惆悵,因在考慮是去台灣讀書還是留在本港一寺院開畫班(戒兄弟介紹)。在國內加日本等地雲遊十多年後的確最近是愈來愈愛香港,盡管很多港人還不清楚我到底畫甚麼?但香港畢竟是我的出生、成長故鄉。

去軍營畫《非典家族》漫畫

近來每周六義教下課後,我都會離開銅鑼灣某佛教小學到香港各區散步,前天教完畫就去了鯉魚門軍營,發現門票才26元,但可欣賞多座英軍留下的法定古蹟,裡面還有乒乓球、桌球、射箭,繩網、壁球,小手工藝等設備和活動,我每樣都玩了幾分鐘以免浪費門票(港人特色就是怕吃虧),後來還去了裝修古雅能看海景的英軍餐廳邊喝檸檬茶邊畫香港歷史漫畫,熱飲一杯20元!也聽了管理處職員有關古建築的親切講解,保安的廣府話也很老廣州口音,令我過上了美好的一天。整個參觀遊玩過程既感動又很滿足,因不知道原來可以在香港法定古蹟裡用26元玩一整天。

近來滿城風雨,不知道這份屬於香港居民的小快樂還能維持多久?也有點覺得對自己太遲覺悟(即現在才懂欣賞香港)而有遺憾之感。

用香港歷史漫畫作補償

圖中的劇情佛教家庭倫理漫畫(五觀堂之非典家族)其中一頁;「你到底是不是我的兒子?」老婦準備跟丈夫移民加拿大,很想把地址交給兒子,自從03年非典型肺炎其子家變(老婆小孩都死了)出家後,就失去聯絡。這個在五觀堂服務的僧人本無法師有點像其兒子。一年一度大城小事(家庭倫理漫畫)七月出版,今年能否再拿獎已不重要了。

自我治療沒錢才畫水墨賣畫

從小至出家前「極憂鬱」(小學很迷粵語長片而中學則常逃學去看法國意大利、日本文藝片),所以無心向學只想表達內心和人世感受,但當時技術不夠無法將文學漫畫化難以抒情,也不懂得如何欣賞故鄉香港?不知是否人到了中年就多了感觸,近年每次回港散步都有種悲欣交集,所以每每等到不夠錢用才提起毛筆畫國畫拿去賣,否則就情願多畫以香港為主題的漫畫故事。

我不知道怎麼回饋香港才是最好的方式?或許每個人所選擇的方法都不一樣,但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很多港人認同的漫畫家,而非渴望成為大國畫家,小家身分比較適合我,不一定要很大氣,因為知道自己無法成為齊白石、張大千之流,可是會想辦法用筆去表達自己對故鄉的真摯情感,總之想回饋一絲溫暖,而非霸氣潑墨。

以上,合十

(編按:畫僧 #釋本有 每逢星期一 blue Monday 開始,為 #文化者 讀者訴說《人間》智慧、處事之道,希望為眾生送上心靈雞湯(是素湯),在一星期的開端掃掃藍調,敬請留意)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