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是現任荷蘭國王Willem-Alexander 的生日。由2014年起,荷蘭這一天被定為國王日,街上會有各類型慶祝活動,例如:大型音樂嘉年華和由民眾自發組織的攤販市集等,而香港今年亦有連串活動歡度荷蘭的國王日。

「#香港荷蘭日」今年已是第五屆。一連串「荷蘭日」活動接力香港藝術月,自三月尾開鑼,講座、藝術展覽、電影會、親子日派對及環保研討會等不斷。適逢著名荷蘭畫家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 #林布蘭 )逝世350年,荷蘭把今年定為「The Year of Rembrandt」,而「香港荷蘭日」亦有把今屆主題定為「創新先鋒林布蘭」。其中一個重點節目〈香港藝術家的 #REMBRANDT 〉,就請來策展人梁兆基連同三位年輕的本地藝術家,以跨媒介手法向Rembrandt致敬。

傳奇畫家 一生顛簸

阿姆斯特丹林布蘭故居博物館總監Lidewij de Koekkoek感嘆:「Rembrandt和梵高同為荷蘭藝術家,但對荷蘭人來說,兩者的不同在於林布蘭『更荷蘭』之餘,也擁有更多『真實的故事』。 Rembrandt 一生經歷高峰和低谷,事業得意的同時,妻子和兒女卻陸續離世,後來更是官司纏身,貧窮和孤獨反而成Rembrandt 的老來伴… 荷蘭人認為從他身上找到共鳴,同時得到啟發。」

阿姆斯特丹林布蘭故居博物館總監Lidewij de Koekkoek

Koekkoek 總監說:「Rembrandt 於17世紀來說是很重要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充滿實驗性。例如喜歡呈現光與暗的強烈對比或融合厚和薄的層次,所以他的作品看上去質感不會非常順滑。」Rembrandt 承接了文藝復興時期優秀的人物肖像繪畫技術,而喜歡實驗繪畫效果的性格,亦使他在巴羅克藝術時期中極具代表性。

擅長畫肖像畫的Rembrandt 熱切追求人物和敍事的真實感,在他筆下的人物從來不會美若天仙,他極其在意要把親眼看見的人和事如實紀錄下來,加上強調光影效果的畫法,後世更為他佈光的畫法命名為「Rembrandt Lighting 」(林布蘭光),人物臉上的三角形光位就是標記。

《Self-portrait with dishevelled hair》(1628)

《Night Watch》是Rembrandt 其中一幅舉世聞名的作品。時為1662年,他受一群民兵所託,描繪他們準備集合結隊的情境。畫中的佈光像射燈一樣,不同人身上的光影變化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作品除了以精緻的佈光方式、構圖和描繪出當時荷蘭民兵的模樣外,更明確記錄了當時能夠聘請藝術家作畫的,不再只是貴族,藝術貼近平民的印證亦成為這幅畫歷史價值的珍貴所在。Koekkoek 總監表示,這點也是Rembrandt 在30歲前已經在國際間享負盛名,揚威海外的主因。

《Night Watch》(1662)

Koekkoek 總監說:「Rembrandt 由19世紀開始已是荷蘭人國民身份認同般的存在… 應該說,他是荷蘭人心中的英雄。」聽來好像有點誇張,但Rembrandt 之所以在荷蘭人心中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很大的原因是在他的寫實風格下,無論人物還是風景,都呈現最真實的荷蘭。

逝世350載 影響力不減

三位年輕的本地藝術家,90後藝術家劉清華,她以Rembrandt 作品的細緻筆觸作借鏡,以自己的左手為主題,把往事化為線條和記號寫在手上並製成定格動畫;

而多次以社會議題為題材的攝影藝術家蕭偉恒,今次將會參考Rembrandt 畫作中室內肖像的燈光佈局,以攝影技術「Rembrandt Lighting」,拍攝不同人像並製成影片;

而精於程式製作和機械設計的藝術家董永康,則取材於Rembrandt 作品《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及他的自畫像,設計出由多個螢幕組成影像裝置,裝置將轉動並循環播放董永康身體不同部分的片段,向Rembrandt 致敬。

撰文、攝影:熊天賜
(部份照片由「香港荷蘭日」提供)


香港藝術家的 #REMBRANDT

展覽日期:2019年4月18日至5月15日
展覽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9時
地點:中環鴨巴甸街35號元創方A座5樓S512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