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馬如風 攝影:余日一
尖沙咀星光大道經過3年的翻新及擴建工程,於今年一月底重開。除了新增多位明星掌印外,豎立於星光大道上的銅像亦有進行移位及翻新。 星光大道上共有四尊銅像,包括武打巨星李小龍、樂壇天后梅艷芳、港漫傳奇「麥兜」及代表香港電影的標誌——金像獎女神。 #文化者 找來銅像的幕後推手們,暢談重現一眾巨星風釆背後的故事。
銅像幕後推手 重現百變天后台上霸氣

樂壇天后梅艷芳把一生奉獻給舞台,經典作品多不勝數。梅姐雖然於2003年因病辭世,但她的歌聲、經典形像和精神仍活在香港人的心裏。歌迷組織 #芳心薈 為紀念這位一代天后,自發性組織工作小組為梅姐打造銅像出一分力。幹事Eva憶述一次跟梅姐母親梅覃美金 (梅媽) 閒聊,聊到銅像時梅媽說她認識一位造銅像的教授,這成為了造梅姐銅像的契機。經一年時間合力打造,梅姐的銅像於2014年7月18日正式豎立在星光大道上,讓來自不同地方的人都能欣賞「香港女兒」的風采。
Eva口中「銅像背後的男人」就是中國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星光大道上梅姐和李小龍的銅像都是出自他之手。而原來曹教授和梅姐的緣分很早就開始:「我們都來自廣西合浦,所以很熟悉彼此,以前她有演唱會的話梅媽會請我去看的。在我眼中,她思想開放之餘,性格也很開朗。」兩人關係熟稔,曹教授可說是見證梅姐長大的其中一人。
可是任曹教授對台下的梅姐多熟悉,造銅像的過程還是令有六十多年經驗的他十分頭痛:「一來我不擅長做女性的銅像;二來我不熟悉舞蹈,如何在一個動作裏把喜怒哀樂都表現出來,這真的很難。唯有不斷重複看她的作品,最後才得出這個動作和眼神。所以現在銅像的動作其實不是根據一張真實的照片製成,而是綜合不同的舞台表演而成。」

歌迷未忘偶像 出心又出力
芳心薈幹事Eva及Patrick回憶籌備銅像的過程,原來最早已經要追溯至2007年:「其實梅姐離開後我們一直都希望為她打造紀念銅像。2007年我們第一次跟星光大道合作,舉辦了《香港的女兒——梅艷芳紀念展覽》。這是芳心薈成立以來第一個大型的展覽,也因此跟星光大道維持了友好的合作關係。」後來2011年底工作小組「埋班」,籌劃造銅像細節。2013年7月梅媽簽署授權書後,便正式開始打造銅像。

可能大眾會覺得以梅姐的地位,歌迷申請辦紀念銅像應該不是難事。 Eva卻苦笑憶述當時面對的難處:「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就不用說了。然後場地申請手續繁複之餘,最大的困難是要等待星光大道審批和回復。所以我當時甚至直接到金像獎會場收集明星簽名,希望他們支持我們為梅姐造銅像。」他們笑言第二個難處是構思形象,因為擁「百變天后」之名的梅姐不是浪得虛名:「只是選照片都花了很多時間。到我們有共識了,又要跟梅媽溝通。來來回回數不清多少遍了。」

(網絡圖片)
好不容易終於完成了銅像。運送到香港後,通往星光大道的路卻有載重風險:「載銅像那輛車駛不進來,我們唯有找人拉進來;而舊版的銅像是有底座的,也因高度問題需要作出調整。我們由早上七點等銅像來到星光大道,直到下午五點也還沒有完成豎立工程。還記得那天非常曬,全部義工都曬傷了。」歌迷的臉龐曬傷,卻同時印上快樂與感動的笑容。
他們原本希望配合(梅姐辭世)十週年推出,開幕日期也原訂為梅姐生日的十月十日。但一來當時銅像未準備好,二來星光大道當時正籌備裝修,所以未能安排場地讓他們放置銅像。開幕日期就這樣順延至2014年7月18日,卻正好配合了梅姐勇奪新秀冠軍寶座的32週年。

相片為梅媽及教授簽名授權製作銅像。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