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小女兒心映、媽媽Grace、爸爸Philip、大女兒凝映

成為父母之後,教兒育女成為那些人的「天職」,好像不用再接受學習的過程。但成為父母之前,任何人都只是普通人。沒有人一出生就知道怎樣當別人的兒子,父母如是,那又怎可能停止學習呢?像由爸爸Philip、媽媽Grace、大女兒凝映和小女兒心映組成的「家庭藝術創作單位」Cowrice,一家四口透過共同創作互相欣賞和學習,也成為彼此成長路上重要的養份。最近他們開設了名為「平行學習」的展覽,展示溫馨的家庭生活美學同時,也處處流露了對親子關係的思考。

從小愛發展成大愛 生活美學的重要性

全新展覽「平行學習」,展出多年來Cowrice一家四口的藝術創作。展覽分為兩層,下層主要展示了爸爸的皮革製品和相片、媽媽的文字和為女兒們縫製的衣服、大女兒凝映的書法和畫作,以及一家人一起創作的陶瓷、月曆和生活紀錄。上層則從他們每次外遊都必定會創作的旅行日記構思,紀錄每次旅程帶給他們的啟發和感想。

Grace說他們無論在港還是到外地旅遊都會鼓勵小孩沿途執拾樹枝和樹葉:「其中一句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是『Open your heart and you can see a wonderful world.』其實這個世界還是很美的。曾經有小朋友看到我們蒐集樹枝和樹葉,轉身向他的家人說:『為甚麼他們要拾垃圾?』但其實身邊的事物是否垃圾只在乎你怎樣看待它們,即使是皺了的樹葉,貼上兩隻玩具眼睛,它便有了生命。」

Grace:「身邊的事物是否垃圾只在乎你怎樣看待它們,即使是皺了的樹葉,
貼上兩隻玩具眼睛,它便有了生命。」

上層也是展覽期間兒童工作坊的活動場地,特別舖了地墊讓小朋友可以玩耍,放鬆心情如像自己去了旅行那樣。Grace笑言他們進行創作其實沒有以對外展出為目標,所以很多創作都會給人「圍內」的感覺。但近年開始覺得自己有能力令世界變得更好,便希望透過展覽和工作坊正面地影響觀眾,特別是家長和小孩。

「其實我們希望透過展覽,展示我們相信的生活美學。所謂的生活美學是很無形的,像各項生活細節、談吐、衣著、環保概念的實踐等,會無意間讓小孩吸收,影響他們的心靈。」他們回想幾年前到英國跟老師學製鞋,住在鄉郊地方。在那幾天裏他們對生活方式的反思,反而比製鞋知識還多。「注重環保概念的老師過着很Biodegradable(可生物分解)的生活,例如他會把廚餘變成酵素,家裏也沒有甚麼垃圾的;又或者早上雞啼的時候,會吩咐凝映從雞場拿出暖暖的雞蛋,立刻在早餐時間煮來吃… 這些都是在香港較難體驗的、屬於鄉郊的生活方式,沒辦法說要教就能教給小孩的。尤其是現在到處都是超級市場,垂手可得的生活令很多小朋友連食物從哪裏來都不知道。」

家人的存在就是創作的養分

以家庭為計的創作單位在香港比較少見,成立契機當然是因爲有兩位熱愛藝術的父母,Philip說:「其實在凝映出生前Cowrice就已經成立。因為Grace喜歡做手作,例如針織和布公仔;我自己就喜歡拍照片、影片和玩音樂,所以喜歡藝術的我們就一起創作。在凝映一歲半的時候,我們集結了在她出生前後拍下的生活照和Grace寫的一些文字,造了一本書。當時我們舉辦了新書發佈會和展覽,自當時開始就有人找我們以家庭單位為形式工作。」除了文字和相片,Philip和Grace也會自己縫製玩具和製作衫褲鞋襪給女兒們,善用自己的才能之餘,同時教育小孩環保和免於浸沒在過度消費下的重要性。

隨着凝映的出生和成長,她也就很自然的「加入」了Cowrice。Cowrice每年都會推出的月曆,必定會包含凝映的書法和畫作,其後她更受邀參與兒童繪本創作。Philip說:「凝映年紀再小一點的時候,她的參與或許是帶給我們很多對生命的想法和體驗,到她慢慢長大、會畫畫的時候就和我們一起創作。對我們來說,凝映在創作上沒有特定角色。也許是媽媽在縫製布玩偶的時候,凝映幫忙塞棉花,這也是創作的一部分。」到後來小女兒心映的出生,又為Cowrice投入更多創作養分。

「在對小孩有期望之前,為人父母先要檢討自己。」

對Philip和Grace來說,凝映是Cowrice的靈魂人物:「如果只有爸媽創作,作品裏就永遠只有三十多四十歲的角度,但她的加入會使我從小孩純粹的、懷抱初心的眼睛看世界,某程度上補充了我小時候、已經忘記了的記憶。看着她成長,會發現原來一個人是這樣慢慢發展。」Philip和Grace說凝映對他們最大的影響,是從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好與不好:「透過她,會看到她的好和不好其實是源自我們,而同樣我們的好與不好其實都是源自我們的父母。看着她慢慢長大建立的個性和價值觀,原來和我自己是如此相似。但我們在所謂『教育』她的過程裏是沒有『教』她這樣的東西,所謂家族的特質其實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她提醒了我們要更自覺,有些自己的問題沒解決的話,原來自然地會從小朋友身上發現。」

回想香港的「怪獸家長」文化,Philip這樣說:「那些家長可能是在功課、興趣和技能上對下一代有自己的期望。而我們以前是比較憤世嫉俗的,我們都很喜歡非主流的意念,不喜歡庸俗的東西,漸漸遠離人群。偏偏凝映是一個喜歡跟人接觸、建立關係的小孩。我們就會問自己,對她產生期望前,為人父母的我們有否足夠的檢視自己?檢視過後,我們會開始思考到底應否對她產生期望。」Grace補充:「我們不可能因為自己的喜好而限制凝映的喜好,所以同理心是很重要的概念。或許我們小時候沒被父母運用同理心對待,令我們以前不太了解這個概念。但現在既然擁有小孩,我們就會把同理心運用在她們身上。擁有同理心,我們才能更敏感地了解小孩的個性,從而更懂得與她們相處,更能讓她們學會怎樣跟別人相處。」Grace更推介講述同理心如何令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希望家長和小孩一起閱讀。

《善養小童成大同》

親子間對「美」的自定義

如何發掘和培養小孩的興趣相信是每位家長必會遇到的課題。看着凝映稚氣的畫作,Philip和Grace想起香港的家長管教文化:「其實每個家庭的小孩都一定會有過像凝映這樣的畫作,他們未必一定畫得很漂亮,但每個小孩都可以像這樣表達自己、有各自的可取之處。凝映不是一個特別喜歡畫畫的小孩,但她是一個直率的人。可能跟她同年紀的小孩多都會追求技巧,她的畫作在技巧上來說算是比較粗糙的,但我們覺得她很懂得投放感情在她的畫作上,這是她的優點。但有些家長一看到小孩畫得不像描繪對象的時候就會立刻否定他們,小孩聽多了自然不會願意再嘗試。」Grace感嘆很多香港家長習慣從技術性着手判斷小孩的作品美不美,然而如果家長願意從另一層次思考,繼而與小朋友一起創作,這個過程已經是一種美學。

愛是甚麼?父母一生的功課

縱然凝映在於Cowrice可算是靈魂人物,Philip和Grace對於她未來選擇去留看得很開:「凝映現在十二歲,她前十年的人生其實就是我們作為父母經歷的美好十年。到現在她長大了,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創造自己的生活,其實這個『家庭創作單位』是否一定要她硬性參與呢?是不一定的。我們覺得她的參與是很流動的,反正青春就應該要是這樣的嘛。」他們表示小女兒心映的出生正好讓他們再一次反思作為家長,有甚麼能做得更好:「凝映踏入新階段的同時,妹妹也在慢慢長大。但我們不會視她為用來彌補凝映的『失去』,反而像一個機會,讓我們之前未做得好或者剛學懂的東西能夠再做一次,期望比以前更進步。如果我們能抱着這樣的心態對待小孩,下一代就未必需要再經歷一次我們曾經歷的問題。」

「展覽名叫『平行學習』,是因為所有家庭成員都有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我們都覺得父母不需要標籤自己是『教育』孩子的角色,可能你覺得自己能帶領小孩到一個地方,但最後有機會反由他們帶着你前進。」Philip虛心地說。

Cowrice 「平行學習 」作品展

展期:即日至 8月25日
時間:1:00 – 8:00pm 
地點:Parallel Space
地址:九龍深水埗大南街202號

撰文、攝影:熊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