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總監Ralph Rugoff以「願你活在有趣的時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為主題,我覺得今屆頗「有趣」的觀察,是女性藝術家的參與度,79位參展藝術家中過半是女性(42位)遠高於之前。單是香港館就看到「女生天下」的現象,藝術家謝淑妮(Shirley)、策展人李綺敏,連領隊的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都是女性。

藝術家謝淑妮(Shirley)
策展人李綺敏

今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不到一個月,六月香港便發生反送中社會事件。香港館職員在威尼斯響應「612 罷工」,展館暫停開放,原因是「基於不可預見的情況」(Due to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職員的罷工宣言寫道:「希望喚起專程為威尼斯雙年展遠道而來的香港人不忘支持香港人」。

罷工宣言文末標明,罷工不代表展覽主辦單位的立場,包括藝術家。有趣的正是事件當中帶出的身分議題。

生於1968年的謝淑妮,中大藝術系畢業後在美國進修及發展,她是知名的當代雕塑藝術家,並在加州藝術學院教學多年,一年不一定回港一次,但她仍然覺得自己的香港身份根深柢固。

「我的創作最主要的觀念是可塑性,其實這種可塑性很能夠代表香港。香港現在已經經過了很多不同的階段,還在變化中。香港不是一種東西,也不是一種很固定的定位,我想透過作品反映香港這種流動性。」

展覽主要由兩組大型裝置《Negotiated Differences》和《Playcourt》組成。前者猶如一組會生長的雕塑生物,謝淑妮以車牀技術,把捧球棍、酒杯、酒瓶、櫈腳等生活常見物品以木頭手工自製出來,然後用3D打印技術造出了接駁部件,塑造傳統與科技;東西方生活的結合。「這組作品是一口釘、一滴膠水都沒有用過,全部都是靠互相的平衡去站立。它們尤如生物,回憶令他們變成活物,觀眾會不期然被作品吸引,想知道它們的故事。」謝淑妮說。

《Negotiated Differences》分別用了人手和3D立體打印,藉着拉長時間去思考這些物件是如個塑造我們的人生,反思原來圍繞着我們的物件為何會有這由來。

李綺敏補充:「這組室內作品是有一種玩味,拼湊很即興的概念,有一種沉思的感覺。藉着拉長時間去思考原來這些物件是如個塑造我們的人生。」

這組作品叫《Negotiated Differences》的原因是,人與人之間有很多差異;物與物之間有很多差異,但可以找到一種方式,不是用同化的方法一起生活。「我們可以尊重大家不同的差異之處,可以共存。」

另外一件作品《Playcourt》,更融合謝淑妮許多在香港的童年回憶。青色的石頭來自廣東道的玉器市場,與綠色的發泡膠雙輝映;羽毛球拍是她兒時的玩意。

用香草豆莢和橡膠做的羽毛球,盛載了身為馬來西亞華人的母親曾在橡膠種植園工作,以及家人在大溪地種植香草的一段故事。

「我小時候住葵青區靠近貨櫃碼頭,我常想一個個貨櫃會去到世界各地,接着貨櫃裏是甚麼?很多發泡膠,所以我選這種物料其實是想反映香港的流動性。」

《Playcourt》左邊的長櫈下藏了一個無線電裝置,謝淑妮說在威尼斯的假日這裝置會較頻繁發出聲音或人聲,但對方不一定有特定的說話對象。

謝淑妮說,過去廿年來她以雕塑作創作語言,喜歡將一些很不同的物料放在起,撞擊讓它們製造火花。「塑料這種物料是有一些豐富的含意,也自相矛盾。你以為玉石堅固,而發泡膠是用完即棄之物;但後者留在自然環境中永遠不會被分解,與和玉石這種天然物料撞擊,可能會有有趣的事情發生。」

發泡膠和玉石的矛盾

促成這場合作,沿於十多年前,李綺敏還在Para Site任職的時候,策劃了一個名為《Irreality》的展覽,那次她第一次接觸謝淑妮的作品。李綺敏得知謝淑妮是一位長居美國的香港藝術家,反而對她的作品有興趣。直至獲邀當上威尼斯雙年展香港展覽客席策展人,她便想到謝淑妮。作為一位女性藝術行政人員,她回顧香港館的策展歷史,過去代表香港參展的都是男性,於是覺得有責任為女性藝術家發聲。

「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
策展:李綺敏(客席策展人)及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顧問策展人)
地點:意大利威尼斯Campo della Tana,Castello 2126(Arsenale主入口對面)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4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逢星期一閉館,11月18日除外)
展覽網站:www.vbexhibitions.hk

撰文:鄭天儀 拍攝、剪接:余日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