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綠雲

「希望明天開始,我們人類在忽然之間把『仇』和『恨』兩個字統統給忘記了,那時候真一個大同世界焉。」
《萬象之根》展覽是周綠雲逝世後最大型個展,首次匯聚超過40幅作品追溯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及時代貢獻。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二十世紀中國女藝術家系列」,第三位出場終於輪到期待已久的周綠雲(1924-2011)。她是香港新水墨運動之中別樹一幟的先驅,在1950至2000年代橫跨半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不斷實驗、創新水墨的可能性,發展出獨特的抽象視覺語言,由家庭主婦變身破格藝術家。

《萬象之根:周綠雲繪畫藝術展》是藝術家離世後全球首個大型個展,展覽集合了她從藝半世紀來40多幅重要作品,相借自香港藝術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中大文物館及私人珍藏。藉多元作品追溯其藝術軌跡,並呈現出其對香港新水墨運動發展的歷史意義。

周綠雲特立獨行,無論當記者、賢妻或是從未入讀藝術學校的畫家,均直視生命的種種考驗,她曾說過:「我就是我的畫,我的畫就是我。」

「倒影」訴說人生不滿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策展人黃熙婷指,周綠雲擅以中西合璧,打破嶺南風格,發展出個人的藝術語言。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策展人黃熙婷指,周綠雲的作品受形上學、科學、宗教和文學等啟發,但影響她最深的是個人經歷,主要是丈夫(著名導演、編劇兼填詞人楊彥岐)出軌、早逝,激發她以藝術作為發洩和治療的靈藥。1991年她突然中風,練習氣功也對她畫風和生命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甚至後來小腦萎縮症的X光片,也成為她的創作靈感。

除了把大自然的陽光與月影入畫,周綠雲亦借題發揮她對生活的不滿。對人性失望的六十年代作品《倒影》,水平線上三分之一的輪廓與水平線下三分二的糾纏,她直言像人「勾勾搭搭」,更似佛洛依德所說的「意識與慾望潛意識的比例」。到後來熱熾的《山火》,創作令畫家重燃了希望。看周綠雲的球體,其抽象表現主義,有着堅實的精神與感情的基礎。

展覽分為四個主要部份:第一部分「發掘藝術的真諦」,展示周綠雲1950至1960年代進行實驗性創作的作品,包括混合媒介拼貼畫作、抽象水墨山水及周氏畫涯中採用紅色為象徵主調的作品。赫伯特.里德的著作《藝術的真諦》對周綠雲的影響甚深,故此部分亦以此書命名。她的《無題(螳螂附絲襪) 》用上真絲襪入畫,便能看出她的顛覆個性。

周綠雲的作品新奇瑰麗、耐人尋味。她最初師從嶺南畫派,精於宣紙設墨和用筆,後來更成為香港新水墨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

標誌性球體心靈圖騰

第二部分「她的内心世界」,展出周綠雲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作品。這20年她受新水墨運動先導呂壽琨(1919-1975)影響,對點、線、面及水墨的運用有新的啟發,並創作出她標誌性的球體心靈圖騰。

周綠雲與丈夫楊彥岐及子女的合照。

七十年代對周綠雲來說是一段黑暗時光,她經歷了一連串的不幸,包括被診斷出患有小腦萎縮症、1975年她的老師兼摯友呂壽琨逝世及1978年她的丈夫辭世。《我的內心世界!》描繪的神經球,就啟發自她腦部照X光片的影像啟發。

展覽第三部分「對立與平衡」,呈現周綠雲1980年代與1990年代,受佛道哲學思想影響,銳意探索陰陽、光暗、生死、男女、喜憂等對立概念,肆意表達真我。

最後一個部分為「天地旋動」,展示畫家1980年代到千禧年充滿生命力的大型畫作,探討她長久以來試圖透過水墨繪畫動感的興趣。1991年的中風差點斷送了周綠雲的藝術生涯,但她並沒有向命運低 頭,反而每天勤練氣功,堅毅地嘗試恢復活動能力,立志重新作畫,以致成就更超然。

《隨喜》是周綠雲1999年的作品,寫於世紀之末,注入了她對世界大同的看法。

看到周綠雲不同階段的作品,猶如看到人面對生老病死的不屈,以及一段香港水墨的革命史。

《萬象之根:周綠雲繪畫藝術展》
日期:即日至2020年1月5日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ian Society)
香港金鐘正義道九號
免費入場

撰文、攝影:馬如風(部分圖片由亞洲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