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晚的東京鬧市,我和朋友在串燒居酒屋happy hour豪情暢飲,此時來了一位綁着頭巾的男人,他在最遠的角落找到一個最安靜的位子坐下,點了啤酒。

最初他進居酒屋時,朋友以為他是負責切生魚片的居酒屋大廚,看他一身打扮,不就是漫畫《深夜食堂》裡的老闆,或者更像一位賣魚佬?

殊不知,他喝了半杯啤酒後,就拿出書看,慢慢的看,然後啤酒是一杯接一杯,結果我們整頓飯都在駐目在這魅力男身上。我們都覺得那畫面太美了,男人的浪漫不只「枝竹火腩飯」,如今還有啤酒伴書。就因為他拿出書來,賣魚佬突然變得風流倜儻了?

為甚麼我們會因為他一身打扮就覺行他是賣魚佬,又為甚麼因為一位賣魚佬看書就覺得他品味高尚了?為甚麼我們都愛以貌取人?

孔子也曾自責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說他因為弟子澹臺滅明(字子羽)相貌醜陋,拜師時推斷他材性薄弱,不是可造之材,因而沒有對他太多留意。

記得看過一個泰國的礦泉水廣告,勉勵人別 judge the cover。他找來幾個素人來給另外幾個人評價,有些說對方樣子不懷好意、有攻撃性等,當這些人公開各自的專業,有人是爵士樂手、泰國啞劇演員、女賽車手,對方的感觀立刻改變。

廣告最後打出一句意思是:「如果你以貌取人,又怎會知道很多事的真正價值?」

這美麗的畫面,對我而言,也是一堂課。

撰文、攝影:鄭天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