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處於危機與衝突中…它們指向的都是當下社會生活的核心主題-身分政治…有別於1950至1960年代建構的單一、宏大民族國家身分,現在所追求的是以自身及其身處的小群體為本,更為流動、多元的性別、文化身分。」-視覺藝術希克資深策展人皮力

本屆「希克獎」入圍的作品均以探尋多元的政治論述為命題,包括人類與時間和空間的關係、信仰者與現實的矛盾甚或是天命與個體的爭扎。近代藝術家所追求的「身分政治」並非如皮力所說的存在時代或階段性的劃分,例如台灣藝術家梅丁衍仍以創作陳述「國家身分認同」,2018年更設「台灣表情」攝影展詰問身分認同的本源。另一邊廂,有本平台早前報導的「深水埗街招展」,探討人民與社區的微妙關係,兩者其實是平行發展。
但考慮到受眾可能會對單一探討「宏大民族國家身分」的作品產生距離感,所以較貼身的「以小群體為本」的創作相對顯得吃香。換句話說,這類型的作品在意識傳遞上更容易與受眾產生共嗚,所以這也是評審委員在挑選作品時的重要考量。


胡曉媛作品《石疑》 梁碩作品《山頂裏》
沈莘作品《夜鶯的挑釁》 楊嘉輝作品《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個體必然就範於群體規則?
對於少接觸行為藝術的觀眾,藝術家的表現有時候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日前意大利藝術家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Comedian」膠紙黏香蕉以93.6萬港元高價成交,隨即惹來滿城熱話。這件原於巴塞爾藝術展邁亞密展會中展出的作品,竟被美國行為藝術家David Datuna抓下香蕉,然後說句「藝術表演……飢餓的藝術家。」就大啖吃下。如斯的行為藝術作當然有趣,但值得反思的意義似乎不多。
反觀林一林的行為藝術錄像作品﹐直觀生動,而又發人深省。林一林是本屆「希克獎」入圍者之一 ,廣涉雕塑、裝置、攝影、行為展演,以及錄像等領域。在是次展覽展出的三部作品是以身體介入特定的空間來探討文化身分。

作品《颱風》是他的全新作,靈感來自即將被都市化淘汰的特色建築「騎樓」。錄像中,林一林身穿白色睡衣,腳踩美國粉刷工人常用的高蹺,在午夜時分如夢遊般穿行於騎樓下。整支錄像的分鏡只採用三個定點視角:正面、背面、側面。每當林一林轉彎的時候,就會看見他在死角緩緩走出,但在看見他的全貌之前,畫面就只剩下「高蹺」的吱吱聲,令整個空間瀰漫着空蕩死寂的氣氛。加上他以踩高蹺這種離地行走的不真實感,更能折射出個體在都市化浪潮的無力感。雖然作品背後探討的都是複雜的時空關係與多元的身分政治,但輸出的手法簡練,能夠讓觀眾可以隨意出入於其中,激發他們的想像思考。

另一作品《後面》是他在羅馬萬神殿完成了三個彼此關聯的行為展演,他用生硬的意大利語閱讀了新版中國憲法、用印有憲法的紙繩纏繞自己然後在地上滾動、邀請人們用紙繩拔河,揭示了法律對人的束縛是不可逃脫的,而其本身就是多方對抗和拉扯的結果。錄像的訊息量不多,觀眾只要靜靜觀看也能感受到自身與法律之間的糾纏交結。

兩年一度的「希克獎」由M+於2018年成立,前身為烏利.希克於1998年於中國創辦的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希克獎」開放予在大中華地區出生或工作的藝術家參加,包括已移居海外的藝術家。「希克獎」評委根據候選藝術家過去兩年的作品選出六位入圍者,而最終評選結果將於2020年3月公佈。
M+ 展亭將於即日至明年4月進行首屆「希克獎」展覽,展出入圍者的作品,包括胡曉媛《石疑》、梁碩《山頂裏》、沈莘《夜鶯的挑釁》、林一林《颱風》、陶輝《你好,盡頭!》以及楊嘉輝《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希克獎2019」展覽
日期:2019年12月7日至2020年4月13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M+展亭
免費入場
撰文、攝影:陳昶達
本平台早前與入圍者楊嘉輝的訪問:
【文化者·專訪】音樂及多媒體藝術家楊嘉輝 挑戰人類真實與想像間的認知
https://wp.me/p9oTr7-1w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