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只局限於視覺上,當你閉上眼,靠觸感仍可感受到的,才是最完美境界。」— 張義

剛剛在重開的香港藝術館欣賞過香港著名藝術家張義的三件雕塑作品,今晚就收到他離世噩耗,藝壇中人在感嘆說:「黎小田之後,另一顆香港巨星殞落。」

張義的家人剛在社交媒體公布,張義於12月4日凌晨零時48分在加州病逝,享年83歲。

如果你有留意遍布香港包括九龍公園的戶外大型「長腳蟹」雕塑,就應該知道這些雕望的創作者就是張義。他1979年便獲頒MBE勳銜,是少數本地文化界華人能夠獲此榮譽,於1993年第二次在香港藝術館舉行個展,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後移民洛杉磯。

在尖沙咀有不少張義的大型雕塑,包括太空館出面的巨蟹。
(文化者攝)

張義1936年在廣州出生,年幼來港,家族從事陶瓷業,從小對手工有興趣。戰時一度走難,光復後他回港讀書,曾受教於「丁公」丁衍庸。1958年他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1965年獲紐約國際教育學院頒贈獎學金,赴美國及歐洲進修。回想年輕歲月,張義說自己「唯一不聽阿媽話就是去學藝術」,而無繼承父親生意。

他赴台灣時,當地藝術教育着重中國傳統,強調文化「正統」,涉獵西方主要為寫實油畫,變相打壓抽象藝術發展。同學視他工筆功力為老派,笑他「金陵沙燈派」。張義就是對古物好奇,特意上考古學課,研究青銅器金文、甲骨文,至1958年畢業,帶着國畫與篆刻技藝返港。

張義就是對古物好奇,特意上考古學課,研究青銅器金文、
甲骨文,至1958年畢業,帶着國畫與篆刻技藝返港。

張義曾自述,回港後他做雕塑全為自學。他到油麻地新填地街看鑿石佬、打鐵佬偷師,曾戲言油麻地是他雕塑技術的師傅。

作為戰後重要藝術組織「中元畫會」的創會成員之一,張義是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以西方現代藝術的理性架構,盛載中國的美學思想,是中西文化匯流中成長出來的藝術家。

張義今年四月在世界畫廊舉辦他生前最後一個個展「源」。

今年四月,香港 #世界畫廊 替張義舉行個展「源」,展出他於1960至1990年代的創作,包括最具標誌性的鑄紙版畫、 青銅浮雕、以及採用木頭、麻石及青銅為素材的雕塑。「源」展出他逾20 件作品,涵蓋了張義跨越40年的早期藝術生涯,從風格多樣的材料和造型實驗階段、發展到專注於創作以四象八卦和螃蟹為主題的雕塑,將為全方位理解和欣賞張義的創作提供豐富的維度。

這是張義在港最後一個展覧,當時張義因氣促未有回港出席個展。大家若想懷緬這位偉大而貼地的藝術家,不妨到香港藝術館參觀「香港經驗·香港實驗」展,或者到九龍公園欣賞他留給香港的禮物。

1979年,獲頒MBE勳銜,是少數本地文化界華人能夠
獲此榮譽,圖為他在授勳儀式上與時任港督麥理浩的合照。
(資料圖片)

撰文:馬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