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送走動盪而傷感的2019年,也在動盪和傷感中送走在太子屹立了近36年的鳯城酒家。在倒數聲與街上的叫囂聲夾雜下,鳯城的霓虹招牌也悄然熄滅。最後一夜,在本地碩果僅存的龍鳳大禮堂,82歲的老闆譚國景(人稱師叔)與員工一起吃最後晚餐。吃着雞燉翅,他幽幽地慨嘆近半年生意比沙士時最差,酒樓要蝕本經營,至於結業是自己已屆耄耋之年,是時候退下來好好陪伴家人。

82歲的老闆譚國景(人稱師叔)與員工一起吃最後晚餐,寄語綿綿。

「不是賺夠,是做夠。始終幾十年感情,一定唔捨得。」他邊與熟客拍照、握手話別時皺眉說。

12月31日是2019年的最後一天,也是太子鳯城的最後一夜。

鳳城這晚早就爆滿,兩層數十張枱一早被顧客預訂,食客要分兩輪用餐。

老饕無懼防暴TG

老饕無懼彌敦道防暴滿佈、不遠處的旺角TG横飛,特意捧場在最後一夜與老店惜別,最感人是看到幫襯了幾十年的老客人撐着拐杖、坐輪椅都要來,爬上門口幾級樓梯舉步為艱,為的是重温鳳城的美味與人情味。

高掛彌敦道的鳯城霓虹招牌其實充滿Art Deco的味道。
不少食客在鳯城最後一夜特意捧場,有光顧幾十年的熟客稱,除了喜
愛其菜餚,亦不捨鳳城的人情味。
有食客不捨老闆譚國景,話別時相擁流淚。

順德菜出名「𠮩𠹌」,乳豬生腸、大良炒鮮奶、炸子雞、魚雲羹、玉簪田雞腿 、百花釀蟹箝……少點心思都留不住𠮩𠹌客。

最後晚餐,師叔以雞燉翅回饋一班員工。

「順德菜其實不難做,就是麻煩,是手工菜,要有刀工、手工和炒工,合稱『 三工』。」譬如一道金錢雞。這道懷舊菜由一塊肥肉、一塊瘦肉及一塊雞肝疊起而成,一塊塊狀如金錢,故得此名。材料醃好再燒,淋上特調醬汁,最講求刀工,要把肥肉瘦肉切得透光,厚度一致才行,當中切肉要花心機,燒也花心機,名乎其實是手工菜。

員工也紛紛合照,回味工作時光。

成功之道:從不留一手

師叔出名授徒從不留一手,總是傾囊相授,但他認為更重要的身教,是學做人,三工之外最重要是做人的功夫。「做生意要老實真誠。」成了師叔的做人原則,這也是得他的良師馮滿真傳。

此刻,紅地毯、龍鳯雕與滿室古雅字畫猶在,但這種與香港人曾經如影相隨的核心價值,或許會隨鳯城的風流韻事,慢慢淡忘與人間。

鳯城一樓大廳的横匾「紅豆相思話鳯城」,是晚清最後一屆科舉進士
江孔殷(江太史)親筆。

撰文、攝影:鄭天儀 影片:Ron Chi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