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香港,現實比想像中超現實。

這半年有多的時間,香港人常常見證着一條又一條熙來攘往的街道,在一天裏變成炮火連天的戰場、迅間又回復原狀,隔天照樣上班上學。這是現實還是在做夢?在持續的虛耗下鍛練出這樣心態的我們,是夢裏人還是掌夢人?

展覽裏不乏與連月來抗爭有關的重曝菲林照,像這張就是攝於8月的一次遊行。

即使踏入新一年,每每經過熟悉的街道和地點,我腦中還是會浮現一幕又一幕片段。相信這種介乎於半虛半實、半夢半真,摻雜點點無力感的感受,應該是很多香港人的共感。曾於2017年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得獎的張俊謙(Jeremy)把這種集體迷失感化成一幀幀重曝菲林照,在交錯的日常片段裏,對習以為常的香港產生多一點反思:「希望大家睇完展覽當發咗場夢咁,之後以全新嘅眼睛去睇所有嘢——可能係每日返工行嗰條路或者嗰程車,甚至係香港未來嘅前路。」

給香港人看的展覽

本地攝影師張俊謙(Jeremy)(左) (圖片提供:Photato)

展覽場地Photato負責人表示在這段時間,希望以香港為主題,舉辦一個「給香港人看」的展覽。在Instagram上擁逾7萬追蹤人數的Jeremy,也素來喜歡分享以香港街景為主的攝影作品,這次合作可說是「開正佢嗰範」。展覽裏的作品都是Jeremy於這五六年間在香港「捐窿捐嚹」、遊走不同地區所拍得。

左邊帶點cyberpunk感覺的照片,是展覽裏少數沒有重曝的相片(全展只有兩張)。
他把大眾平常看慣的霓虹反轉結合街景,提醒大家迷幻的事情每天都在日常發生中,希望能啟發觀眾留意多點身邊事物。

他們笑言有關香港為主題的相片其實已經由無數攝影師取材過:「究竟我哋應該點樣將一啲大家成日見到密集式嘅高樓大廈,或者香港城市五光十色、美輪美奐面貌嘅另一面再發掘多啲,係我哋要思考嘅。」Jeremy說。所以讓觀眾發現新鮮感是這次的考量。因而也一反Jeremy以往喜歡拍攝較「實在」的對象、以細膩捕捉為重點的喜好,而挑選了當中較迷幻一點的、以菲林重曝為手法所拍攝的作品作展出。喜歡從不同角度進行重曝攝影的Jeremy,透過光影交錯讓公共屋邨、唐樓和街市等我們看慣看熟的本地景觀,能夠再從中構築起新的視覺空間;半虛半實的錯視感,讓觀者能投入自己的生活經驗,更貼合展覽主題般讓人遊走在若夢般的香港。

細心看日常

「應該大家後生嘅時候都試過——突然間會諗,我係咪發緊夢呢?明明有啲嘢係真係見過、但又好似係發夢先見過咁。呢種迷失嘅狀態,就算係香港呢半年,定近幾年全世界都有呢個問題。」世界進步得太快,很容易會因為追不上大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疏離和迷失感。那何不嘗試回歸日常,觀察身邊的微小事物?從Jeremy的Instagram上也可留意到他對身邊事物非常細心,從中就能以異於一般人的視角,發現日常裏常被忽略的種種。

其中一張作品是他於井字形公屋華富邨所攝。他笑言畫面所取由下而上的角度其實很多人都拍過,所以思考能否添加一些連結公共屋邨的文化或能就地取材的元素,畫面上重曝的花紋就是其中之一:「影完相離開嘅時候發覺有人晾緊衫。相入面嘅就係冬天時候嘅棉被,你見到嗰啲質感,有少少褶皺嘅感覺。好想表達香港嘅元素不止得好grand(豪奢)嘅建築, 一啲細微又可以代表香港本質嘅元素其實可以混合喺同一張相裏面。」他笑言看久了會發現本來天空好像只是藍色的,加上了棉被花紋就像賦予了多一片雲給天空:「所以我哋可以望吓個天,有無其他幻想空間,令整件事或自己嘅思維可以擴闊啲。」

(圖片提供:Photato)

另一幅他推介的是展覽裏少數不是重曝菲林相的作品,攝於2018年1月1日。原來Jeremy以往習慣每年第一天都會去拍日出,只是這天拍出來感覺畫面灰濛濛,捕捉不到日出便找找其他東西來拍,就是這樣錯有錯着便捕捉到一眾在新一年之始於維港晨泳的老友記:「呢張相係朝早七點影嘅。我會覺得… 原來呢個係我哋年輕人可能忽略咗嘅生態。香港有好多面,要發掘到可能就要搵啲奇怪啲嘅時間、特別嘅日子。當然最重要嘅,係你有無決心同毅力去做呢件事。」

夢裏覓前路

(圖片提供:Photato)

過去半年有多,我們何嘗不是以決心和毅力,嘗試在若夢般的香港裏尋找出路?Jeremy坦言展覽追求的不是「需要俾全世界知道邊啲相片講緊乜乜乜故事」這般直白的解讀;反而只要經歷過這些時期的香港人,看到相片就能很自然地身同感受。其中一張印象很深刻的作品是Jeremy三個月前拍攝、像油畫的作品。這是抗爭者在電車站的帆布上塗鴉的文字,其後被迅速抹走所留下來的痕跡。他以重曝手法融合兩個影像,紀錄屬於這時代的意義:「其實有好多都可以照字嘅方向同紋路去還原。譬如有時示威者寫『香港人』,就算刷走咗其實你都會睇到佢原本寫嘅就係『香港人』。算係賦予咗另一層意義喺啲相入面。」跟香港人的身份一樣,明明很清晰,卻硬要被弄得愈發抽象、抽離。這種曖昧不明其實相當諷刺。

另一個頗有趣的是於牆角由六張作品組成的系列。乍看平平無奇的街景照,其實Jeremy把香港(右邊)和九龍(左邊)融合在同一張相片裏,嘗試把香港濃縮在一條馬路之隔。他表示雖然兩方都是香港,但透過一條紅隧之隔,香港和九龍的環境已有微妙變化,非常有趣。不得不說要感謝這半年多時間來「走過的路」,讓我這個九龍人對港島的地型和街道名稱的熟悉程度可說是「突飛猛進」。有趣的是,看着照片雖然還是能感覺到Jeremy口中所說兩區的分別(九龍的本土貼地氣息較強烈/港島標誌着的社經地位較為突出),然而面對這半年多來的「人災」與「人禍」,只要是「命運共同體」的香港人,也是正宗的「香港九龍新界無得避」。想到這,從小建立對港島的「階級幻想」也就沒那麼強烈了,也算是展覽送我的小彩蛋。

「若夢 HONG KONG DÉJÀ VU: when reality feels unreal」– 張俊謙攝影藝術展

地點:PHOTATO(香港 觀塘興業街 18 號美興工業大廈 A 座 606 室)
日期:即日至 2 月 2 日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 11–7pm
星期六 12–4pm(星期日只供預約)
公眾假期休息

撰文、攝影:熊天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