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國家認為可以從氣候變化的影響中獨善其身,是很危險的想法。」——New York Times 攝影師Josh Haner

2019年中亞馬遜雨林山火引起全球關注,及後澳洲山火一燒更跨至2020,網上縱然一片「pray」聲,但畢竟還未「燒到埋身」,隔了n個岸觀火的我們彷彿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是問題元兇。
「已經一月啦,乜仲咁鬼熱㗎。」「冬天都唔似冬天嘅。」全球暖化是不爭的事實,氣候變化更已不止是一個「議題」。氣候變化如何直接影響人類,由K11 Art Foundation 與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攝影師Josh Haner 合作的展覽應該能作最佳的解答。

展覽裏有Haner 五年來在全球各地紀錄的氣候變化實況,既有視覺效果震撼的航拍機實拍影片、也有一幀幀紀錄受氣侯變化影響人民的靜態硬照,當中不乏因居住地區沙漠化或水位上升險遭淹城而被迫遷離的「氣候難民」。他以兩種方法全面地告訴觀者簡單的事實——「氣候變化影響環境,環境影響人類」。近來常把「今日唔知聽日事」掛在口邊的我們,既然氣候變化對現在和未來的影響是可見的,我們能夠做的,應該遠比於只在網上敲敲鍵盤哀嚎為多。

親睹大水淹城 成關注氣候變化契機
有一年,Haner 到訪位於大洋洲的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那次旅程讓他驚覺原來氣候變化是真的正在發生中,而也有人類在與之對抗着:「當時發現當地人因為土壤侵蝕和水位上升等原因而失去土地。印象最深刻是那裏的墳場——他們的祖先被海水淹沒,有些棺材和墓碑都被沖到海裏去…」

屬於當地人的歷史和古蹟,正隨逐步上升的海平線而漸漸消失。然而人不死便求活,當地人拼命尋找地方遷移。「氣候難民」例子真實地在眼前上演,深深震撼Haner:「氣候變化影響的不止這代人,還有下一代。我好奇『氣候難民』的情況是否同樣在更多的地方發生,所以之後我們走訪了七個地點,看受影響的當地人如何對去留問題作出選擇。」
海陸空實拍紀錄 一人完成
所以展覽由2015年Haner 到訪格陵蘭(Greenland)紀錄冰川融化開始,一次呈現五年間他在世界各地留下過的足跡。他先以航拍機從俯瞰角度展示自然環境如何受氣侯變化影響而產生變異。有部份影像更由他獨自扛着器材上山下海而得以完成,以第一身角度紀錄最真實的自然生態,讓觀眾像親歷其境般直接感受氣候變化的嚴重性。

居於禁止在境內駕駛航拍機的美國,Haner 笑言只敢在家裏練習,然而地方所限練不出甚麼效果。所以他為了熟習無人機的使用,便直接飛到格陵蘭速成自習,僅花兩星期時間便搖身一變成專業「航拍機師」。現在航拍機成了他的Icon,不同國家都留有過他和機器的「腳毛」,經驗和感受也豐富起來:「在不同國家使用航拍機都有具挑戰性的部分。除了跟政府部門的周旋,也要與自然環境抗衡。例如格陵蘭天氣較冷也很大風,我要在每顆電池僅有的八分鐘時間內完成拍攝。當時身上只有幾顆電池而已。」
以僅有電量對抗風阻,甚至克服了個別地區氣壓和地磁等獨特因素干擾而完成拍攝。然而對航拍機達人來說,更困難的是要在水底拍攝:「事前花了一個月學潛水。但最難的還是在水底,要面對水流、溫度和有限空氣等情況。而雖然有當地工作人員相伴,但攝影和打燈都是我獨自完成,器材當然也都是我一個人扛的。」

相片訴說人味故事
影片以外,他更以靜態照片帶出受影響的「氣候難民」如何被迫適應當下的變化;當中也與政府甚至國際間面對氣候變化衍生的種種問題,所採取的態度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相片裏的小妹妹和貓咪坐在屋前,驟眼看也許只感到一份恬靜寫意。然而相片背後殘酷的現實是,照片是他位於水位上升問題嚴重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讓·查爾斯島(Isle de Jean Charles)內拍攝。
當地人除了合力建橋和把民房建高一點之外,更會在屋裏的地上開一個洞。慎防萬一水淹進屋內,也能依靠這個人造去水位解決問題;Haner 也表示因淹水問題嚴重,政府因而推出居民重置計劃(relocation),協助他們移居別國。雖然需被安排重置的人數只有60人,成本卻高達4,800萬美元,而這筆錢更是經討論3年還沒有得出結論應如何應用在居民重置上。他表示很多國家政府針對「氣候難民」的政策值得討論,然而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帶給我們的啟示——已發展國家也需要面對由氣候變化產生的難民和其他現象,需付出的代價可能和發展中國家一樣高。
香港不能獨善其身
「製作期間,我發現正承受着最嚴重氣候變化影響的,都是最貧窮的國家。而富有的國家,因為有能力停止某些氣候變化的影響,所以覺得事不關己。這是很明顯的現象。」香港算是已發展城市,所以很自然也就跟Haner 聊到對我們在環保議題上的印象,他相當直接:「有關回收(recycling)和堆肥(composting)的管道和系統不多,塑膠的消耗量依然十分高。」
作為香港人實在自慚形穢。Haner 繼續解釋:「或許與那些太平洋島嶼國家比較,香港覺得氣候變化與自己無關,但其實想多一點就知道是很容易受影響的。例如水道(Waterway)方面,水位上升的問題日漸嚴重,香港的位置很接近珠江三角洲,水流沿着水道從廣州去到深圳,很快就會到達香港。」
.jpg?fit=1024%2C576&ssl=1)
他再次以美國為例子,語重心長地對香港人作喊話:「黃石國家公園被全球暖化和愈發增加的山火影響,那裏的生態多樣性和鄰近社區也受波及。」美國雖然為受影響地區人民安排重置,但正如Haner稍早所解釋,涉及的金額可達天文數字,但受惠的人數卻佔少數:「所以你看到即使在富有國家,還是要為(處理氣候變化問題而要花的)錢煩惱。是時候要預防氣候變化的影響,待問題發生後才對之反應,成本就會太高,而且太遲了。」

Haner 認為香港是其中一個有機會成為領袖,以改變人民對於環保議題思想的地方。因此,他很期待香港未來在對抗氣候變化、或者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結果時所擔任的角色。
他最後挑選了一幅展內的相片寄語香港人,那是在海岸侵蝕情況嚴重的基里巴斯共和國、北塔拉瓦(North Tarawa)所拍攝的。有一位婦人正細心照料剛種下不久的紅樹苗,期望能建起密林阻止水患侵蝕情況加劇。Haner 從中看見了希望:「樹苗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長成大樹,未必能在她有生之年就能達到。所以這些種子,是她為下一代而種下的。」


《紐約時報》:CARBON’S CASUALTIES
日期:2020年1月17日至2月16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 – 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 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2020年1月24日 – 上午11時至下午4時
2020年1月25日 – 27日 (休息)
地點:鰂魚涌英皇道728號K11 ATELIER King’s Road 2樓 HACC
門票:標準 HKD80 優惠 HKD40
撰文:熊天賜
攝影:余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