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壇之所以能百花齊放,是一眾先行藝術家多年共同建立的成果。但一個地方的藝術發展要成功除了有質素的生產,還需要教育的輔助。
談到藝術教育,不同門類均有着截然不同的觀念、設計或工藝技巧,因此如何為相應的門類作出合適的教學調整是相當重要的。由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開辦的藝術專修課程設有水墨畫、陶藝及雕塑三項課程,每項課程都按着各創作項目獨有的特色而設不同的焦點,不但讓學生能掌握基礎概念之餘又能擴闊他們的創作思維。修畢2019-20年度藝術專修課程的29位新一代藝術家將於畢業展「融‧五行」中展示創作成果。




從傳統中啟發可能性
「水墨畫並不一定是古老的事物,其實我的學生也可以像坂本龍一這樣,創作中有經典之餘又有創新。」水墨畫課程導師梁巨廷娓娓道出自己一貫的教學理念。

這麼說他會撇掉水墨畫舊有的觀念而建立一套全新的教學方式?非也。梁巨廷認為儘管是創新也要在傳統的概念和手法上建立。他會先從紙、筆和墨開始入手,希望學生先熟悉作畫用具,再讓學生以臨摹傳統畫作去認識古人作畫的筆法和構圖,目的是讓學生打好根基。而今次是鮮有地由十位學生共同臨摹吳彬作品《山陰道上圖卷 》。梁巨廷說:「學生會學習臨摹元四家的作品,然後一步步學習其他畫家的作品,整個過程是一種轉化。」

確定學生對傳統的水墨技巧有一定的認識時,梁巨廷會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在傳統水墨中發掘更多可能性。他說:「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要探索視覺維他命,畫水墨不只是要看山,城市的聲音、發展、建築、社會面貌也可以是作畫的元素。」除了讓學生自由取材之外,創作的風格和形式亦是學生自由發揮。譬如有富濃厚素描風格的作品、通景屏,就連日本動漫人物《魔神英雄傳》的飛雲也可成為主角。
從嘗試中延伸想像
一般人聽到雕塑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刀工、技法,然而雕塑課程導師李展輝卻說課程是以嘗試為切入點,予學生認識何謂立體結構和雕塑,再延伸出新的想像。學生剛起步會先接觸一些較日常而且簡單的材料,例如紙和竹,再進一步學習處理木、石和金屬。李展輝強調:「在學習雕塑之前,學生必先嘗試接觸各種的材料,至少要懂得怎樣處理,然後再按喜好揀選作品的用料。」至於在創作過程中使用怎樣的刀法和工藝並非課程最大的考量,李展輝說:「學生在過程中懂得嘗試並學習如何用作品說話對我而言更為重要。」

其中一位學生王利民的作品「十架者」就利用了銅作為是次創作的物料。「十架者」是兩位一體的一組雕塑作品,創作者自言並無宗教信仰,但每個人的心中也有屬於自己的十架,表達「藉着十架;偕同十架;在十架內。」的訊息。

從失敗中領悟奧妙
「我的學生在過程難免有錯敗感,而我是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陶瓷不是即食麵…它更像炆牛腩。」陶藝導師梁冠明形容陶瓷並非一蹴而得,而是從創作者在失敗過程中所建立的關係而成的。

做陶瓷也要看天時地利人和?梁冠明直言不論泥的質素、創作者的手工、放置成品的環境也有變數,他說:「若然泥混得不好,那管手工再好,成品也會變得鬆散;泥混得好,手工也很好,但擺放的位置不當也會令成品變壞。」整個過程環環緊扣,其中一關稍有失誤,成品亦會有所影響。

面對挫敗,陶藝學生李桂玲認為應該尊重作品中的「偶然」並懂得欣賞作品的缺憾美。其作品「歷史」外觀上是一個一分為二的錢幣,她笑言這是因為作品在燒製過程中不慎斷開而成,雖然與原本構思有出入,但後來她覺得斷開的造型更有聯想的空間,終成這件創作。

梁冠明誠然學生在課程中會經歷各種的試練,從試釉到製作也會歷盡錯敗。但他表示會容許失敗發生,好讓學生能夠從失敗中悟出陶藝的奧妙。
「融‧五行」藝術專修課程畢業展
日期:2020年1月17日至2月2日(1月21日及25至28日休息)
時間:
1月17日(下午 6 時30分至晚上 9 時)
1月18日至23日、1月29日至2月2日(上午10時至晚上9時)
1月24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地點:香港中區堅尼地道7A香港視覺藝術中心(vA!)展覽廳
免費入場
撰文、攝影、剪接:陳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