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於2019年重開,相比以往最大的分別就是劃設專門展出香港藝術的永久展廳,每年更換展覽的主題,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鄧民亮將此比喻為連續劇,由第一集起讓香港觀眾重新認識香港藝術。

香港藝術館自1962年正式開館,香港藝術的保存及推廣雖然一直是他們的重點工作,但礙於當年資源的緊絀、人力的匱乏,以至處於「大會堂時代」的香港藝術難以壯大發展。直至1991年遷至現址,香港藝術又面臨另一挑戰,鄧館長解釋:「當時有一個展覽廳經常有香港藝術的展覽,不過隨着90年代以至往後的發展,更多的海外展覽前來參展,展覽場地不敷應用,香港藝術展廳又經常被徵用,變相令香港藝術發展間斷不止。」

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鄧民亮

坊間過往雖然有不同機構對香港藝術進行研究或保存工作,但資料相對散落,因此梳理整合將近一甲子的香港藝術有一定的難度。那麼該從那一點開始說起?鄧館長說該先由香港的本質出發。

藝術家的實驗場

鑑於香港與眾不同的社會狀態、文化特色及歷史條件,讓一眾土生土長或後來定居香港的藝術家有着中西文化交集的生活及文化體驗,成為他們日後創作的重要經驗。

香港雖然深受西方影響,但相比巴洛克時期追求光線和色彩的表現、古典主義追求構圖的均衡與完整,甚或浪漫主義追求大膽並富有戲劇的構圖,香港藝術仍保留大量東方元素,中西激烈碰撞使香港藝壇至今都不曾存在固定的藝術呈現方式或視覺語言。香港的藝術意識向來百花齊放且不被定型,藝術家往往會從世界各地取材,再添加自己的想像,然後創作出超越那個時代或地域的作品,這種面向世界的現象亦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實驗的過程。

「當他們要嘗試一些新的方法、新的題材或新的表現手法的時候,其實就好像做實驗,他們用香港來做一個實驗場,加上背後推動的生活經驗,去實現不同的藝術理念和他們自己不同的藝術追求。」鄧館長娓娓道出香港藝術的特質,也是本次展覽「香港經驗.香港實驗」的名字由來,亦是只有身處這片土地才能經驗到的文化與視覺。

香港的藝術同時亦不抗拒與商業合作。展館門口右側懸掛的是香港的月份牌王關蕙農1920年代創作的兩張海報;左側是又一山人2003年以紅白藍作主題的作品,對於這樣的陳列,鄧館長指這兩件作品構成的對比正好回答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到底何謂香港藝術?他說:「兩者之間既中又西,既是商品亦是藝術,既有設計元素亦是生活物品,而他們的作品正是在這個多元的文化、生活經驗下構成。」

猶如穿梭香港街道

甫進展館,四面八方的展品一窩蜂地襲來,的確有點花多眼亂,但鄧館長解釋這個設計其實是別出心裁:「海外或本地藝術界的朋友前來參觀之後,第一印象就是很多展品、很擠迫,其實你仔細想想這與香港的街道是不是很相似?」有別於傳統「白盒子」展覽方式的簡潔和規整,展館內的每個角落都放滿展品,形同行走於香港的街道上,周遭的事物都蜂擁而至地吸引你的目光。鄧館長認為香港藝術是在獨特的生態下產生,因此應將其歸還於相屬的展示空間,而另一目的是讓觀眾感到豐富,每一次的參觀也有新的發現。

展覽劃分五個展區,雖然並不完全跟隨時序鋪排,但可以看到每個時代之間的關係。先以張義、呂壽琨、黃無邪等作品展示他們如何打開香港與國際藝術對話的平台,譬如張義如何將甲骨文字及符號融入原始西方的雕塑﹐王無邪如何以傳統的國畫的筆法繪畫西畫;以至80年代以後,一系列受西方藝術風氣影響而誕生的多元藝術逐漸萌芽,包括裝置藝術、混合媒介、錄像藝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因此成就了當今香港藝壇百花齊放的景象。

《香港經驗‧香港實驗》

日期:即日至2020年5月3日
地點:香港藝術廳2樓
(免費入場)

撰文:陳昶達
攝影:陳昶達、余日一
剪接: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