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無眼花!在香港實體唱片業持續萎縮、唱片店難找過真愛的現象下,竟有唱片店東主逆流而上,甚至在疫情爆發、各行各業「拍烏蠅」期間設地舖開張!

主角就是最近由樓上小店轉戰近年冒起的「文青大本營」深水埗大南街地舖,坐陣本地十六年的獨立唱片店White Noise Records。在店內逛了一會,發現在嘈雜的鬧市裏能夠邊「佗佻」地撥弄排列整齊的唱片,邊聽着「腦細」準備的私房歌單,這種「城市裏的綠洲」的夢幻感覺太不真實;恰巧瞄到店外時更猛然驚覺,原來已久沒從唱片店裏看到有路人走過 有車輛駛過的街景,這種音樂被「正當化」在街舖展出的感覺實在太讓人感動。趁正式開幕不久,#文化者 到現場趁墟,嘗試尋回逛唱片店的趣味。

一門之隔 兩個世界
White Noise Records以售賣外國獨立樂團的唱片為主,但也偶爾會上架本地獨立樂團的作品。產品種類由黑膠、卡式帶到雷射唱片等一應俱全,只要「嗡得出名嘅」「腦細」都能為你找到。愛音樂的三位「腦細」們除了唱片生意, 也曾作為統籌邀請樂團來港演出,從唱片店出發研究音樂活動的可能性。

推開大門,步入White Noise Records。懸吊的一雙揚聲器以「chill chill哋」的外國樂隊音樂歡迎訪客,工業風濃厚的水泥牆對味非常;地上工整有序而不失個性的復古黑白菱格瓷磚,也𣊬間讓我們以為自己身處外國咖啡店。「腦細」們曾在Facebook上解釋這是「上一手」留下來的物資,想到這樣的地板與過去曾到訪歐美唱片店的回憶連結,所以特意在全新店面延續。

頭頂的吊扇和圍繞店內的一個個手工實木唱片架,為店內營造富生活氣質的悠閒感覺,與街外的喧囂成強烈對比。對上一次邊摸着最新唱片或影碟而又看/聽到街上的情況,應該是深水埗還有僅一間位於欽州街與元州街交界、馬路旁的連鎖唱片店。可惜自去年悄悄結業後,這種音樂「貼地」的感覺已逐漸消失,現在由White Noise以更輕鬆的環境補足正適合不過。

與租金鬥長命 提供選擇最重要
「知掟」的音樂愛好者大概會記得他們曾三度因租金問題而需搬遷。White Noise在2004年由3位「腦細」領軍進駐銅鑼灣一幢舊唐樓的單位,5年後搬到同區內一個較小的商廈單位內;在2013年則再因租金原因而「過海」搬到太子上海街,同樣以樓上舖形式繼續經營了6年之久。「我都咁嘅年紀,好難再做其他嘢㗎喇。」「腦細」之一Gary笑言。

雖然太子店環境充滿簡約美,但多次搬遷令他們流失區內熟客之餘,樓上舖的格式始終給人「唱片店=小眾」的感覺。同時,Gary再次因租金而思考唱片店去留問題。他表示去年有感舊舖租金壓力愈發迫人,恰巧又經過大南街正放租的舖位,令他有一點動心:「橫掂租樓上舖同地舖(價錢)差唔多,點解唔租地舖?」他笑言既然還是要繼續做,不如放手一搏在街舖試試看。然而對於進駐近年滿滿文創小店的大南街,Gary邊苦笑邊表示「希望呢度唔會又加租加到癲啦…」

延續White Noise傳統,Gary等人貼心以標籤牌把不同種類的音樂風格、音樂人和樂隊的名稱分門別類排列好,方便客人尋找心頭好;而店內唱片的音樂風格橫跨流行、民謠、搖滾以至實驗電音等應有盡有。Gary表示White Noise從來非刻意標榜自己「專賣Indie(獨立廠牌)唱片」,只是他們會依從一些「準則」挑選售賣的唱片。一來是要他們自己也喜歡,二來是他們覺得「需要」被放在White Noise店內售賣的:「你都見到我哋地方有限,所以需要取捨賣邊啲唱片。一啲相對主流嘅中文唱片其實好多地方都有得賣,所以我哋寧願揀啲『叫做Indie啲』嘅唱片。我哋又唔係超級市場,唔需要人哋賣乜我哋就賣乜。」

(私心推介台灣爵士女伶9m88的專輯,店內居然有簽名版!
而且是誇張的佛心價發售,樂迷快搶!)
他直言近年大行其道的網絡串流平台雖然方便、而且承載大量獨立音樂人作品也理應拉闊聽眾對不同類型音樂的接受程度,但聽眾聽歌的選擇品味卻好像反而愈趨同化,其實是很奇怪的現象。White Noise的存在,正正是希望在線下提供多些選擇給聽眾。
我行我素的White Noise,讓聽眾看見音樂上的選擇、以及選擇的自由。 正正對得起一進店內,抬頭就看到的牌匾「聆音察理」四隻大字。

撰文、攝影:熊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