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老香港街道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大招牌有份成就「東方之珠」這美名,相信我說在紅白藍之中盛載着香港的「獅子山精神」應該也沒有人反對。紅白藍存在於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之中,以樸實、耐用和標誌性的三色走天下,或許00後摸不着頭腦,90後印象有點模糊,不過紅白藍身上的香港製造招牌至今仍然存在……

不同你我他曾用過的紅白藍

由1960年代紅白藍以帆布姿態存在,直到1960年代初期改造的紅白藍袋,便宜又用途廣的特性令這種物料在香港火速流行。兒時住過土瓜灣的年輕建築設計師何浚銘 Ming ,一直記得紅白藍這種物料,他印象兒時街上有些公公婆婆都是手挽着紅白藍的,而且自己家中也會經常用到。早前因為尋找設計物料,他回想起紅白藍,他特地走訪在大坑有逾50年歷史,以家族式經營的紅白藍老字號——萬和號。

建築及設計師何浚銘 Ming

萬和號如今由第二代主理人Simon 經營,不過裝潢與人物依舊,我們仍然可以在萬和號看見金漆招牌、舊式衣車、算盤……時光仿如倒流至50年前的老香港。景物依舊,但人物卻非常接受新鮮事,在Ming 找他們合作製作《香港三色》家具設計時,Simon 和老師傅不但沒有拒絕,還提出了不少反建議。

Ming 回憶道:「最初找老師傅商量要製作《香港三色》時,本來想要做帆布床,因為我想躺着應該會頗舒服,但師傅卻建議做櫈。」就是因為老師傅的建議,《香港三色》同時做了三款櫈,當中包括有可以躺的版本。Ming 突意找來木匠以人手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櫈腳線條,配合老師傅的手藝。

《香港三色》

Ming 最初並沒有想到椅背上印上「香港」二字,但和「萬和號」的老師傅和Simon 溝通時,他們向Ming 提議可以考慮在紅白藍上印上字體或紋飾,令《香港三色》可以有更特別的效果,這亦是他們多年製作紅白藍用品時常會做的事。這話刺激到Ming 去思考,若然紅白藍盛載香港的過去,那甚麼盛載了香港的當下呢?

紅白藍的「香港」背後

紅白藍對Ming 來說充滿回憶,而且亦是香港人慣用的物料,他說:「紅白藍就像是香港精神一樣,堅毅不屈而又默默耕耘。」他希望重新構想這種具有香港意義的紅白藍,利用紅白藍的特性創造出一種可以穿越香港的過去和現在的家具。

Ming 想到台灣馬賽 Kyo 創作的藝術字體「香港」,這字當逆時針轉90度時就會變成「加油」,Ming 遂找Kyo 授權他在椅背的紅白藍物料上使用。除了字體特別,其實印刷方式是由「萬和號」老師傅請人特地做絲網,然後親手印刷的。

除了Kyo 創作的藝術字體,我們還會看到香港招牌常見的北魏體,Ming 同時也用了由陳𣿰人和徐巧詩電腦化的香港北魏真書體,希望跟萬和號招牌有相近的字體之餘,也是老香港的一種象徵,在設計中同時保留萬和號故事的線索。

撰文:余日一

攝影:余日一(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