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是夕陽行業——聽者也好,說者也好,這話題早令人耳仔起繭。
今天是世界閱讀日,我們又談書店,又談獨立書店了。不過這次不談暮色,談談港台兩地、四間書店的務實與理想。
– 她如何在4年內,於台北開5間書店?
– 中環有一間45年歷史的藝術書店 ?
– 連自己房租都交不出來的書店老闆,有甚麼吸引她們在淡水營運下去?
– 幾個女生在油麻地開書店,是想不開還是seafood口中的入世未深?
獨立書店因應時代默默轉型,他們的野望、所面對的挑戰;甚至是向讀者傳遞的價值、為他們做的事——早以超越舊式書店的框架與想像。
台灣青鳥書店創辦人蔡瑞珊,從2016年起開書店,她曾是電視台最年輕的編審,22歲進入媒體,之後轉換跑道,成為行銷企劃經理——到今時今日的獨立書店店長與專欄作家。另一邊廂,香港大業書店隱於中環陸羽茶室毗鄰,擁45年歷史,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東方藝術書店,甚至稱得上是香港剩下的唯一;2019年3月由記者鄭天儀接手,重新轉型至更全面的藝術書店空間。
書店需要讀者才可生存。但讀者還需要書店嗎?
書店認為,讀者需要她們提供「書本以外」的東西。
問題是,那究竟是甚麼?文化者希望透過與兩地獨立書店對話,一探彼此的發展空間、局限與在地支援的可能性。
另一段影片將在下星期五播出。
監 製:余日一、湯珮然
攝 影:熊天賜、林正大、余日一、湯珮然
剪 接:余日一
鳴 謝:青鳥文化制作、大業藝術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