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諺民的作品展《路牌、電燈柱、樹》為香港國際攝影節2020衛星展覽之一。雖說展覽名稱已直接點題,然而影像創作者所表達的當然不只於此。「路牌」、「電燈柱」、「樹」三個看似不同的元素,但只要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又不難發現這樣的組合。他說:「大多是公路旁邊的景象,也許是你搭車經過的地方,或是在你周遭的地方,這些介乎於走進山野與城市之間 ── 被忽視的空間。」他遊走每個角落,透過攝影再次建構空間,嘗試以另一角度欣賞這些「沒有意義的地方」,並展現於眼前,讓大眾感受其獨有的空間,並獲得新的體會。

把「非地方」推到極致
作品即使有路牌,但都是它的背影、側面,甚至腳,整個系列也沒有任何指示性的字句或符號,作品亦沒有特定的名字。他認為不知道相中的所在地,受眾更會用心及有耐性觀賞。再者,他想探索的就是把「非地方」推至一個最極端的位置,「當大家發現一些細節後,然後思考及引伸不同的想像,這才是最重要。」

「非地方」(Non-places)由人類學家Marc Augé 提出,意思是一些不具歸屬感、沒有人際關係,也非歷史性的空間。簡單來說,「非地方」與「地方」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你的老家、老家附近的學校等,都是與人有密切關係,但「非地方」就是一個過渡性的空間,它不是目的地,但又是旅途中必定經過的地方,如機場、火車站、公路等。這些地方是具功能性,沒有甚麼特色可言。

大隱隱於……市與林之間?
作品不只表現出日常中的不平凡,就連展出場地也與是次作品有相得益彰之效。從市鎮發展所需的建設──鐵路,通過天橋,直走就是嶺南大學,但往數棟私人屋苑走,小樹林間有一小座清涼法苑,廟旁有一拱門,清山塾(Casphalt)內清幽寧靜的展覽空間便是竺諺民個展場地。攝影節衛星展覽,大多都是在市區,選擇在新界大西北開展,竺諺民也曾考慮路遙的問題,「這個空間樓底高,又闊落,更能展現作品,也能夠讓觀眾有足夠的空間慢慢欣賞。另外,觀眾搭車進來時,就像是為此而做了一個準備,早已預計會花一點時間去觀看而不是趕着離開。」

竺諺民的畢業作品《那個我們都不曾記得的地方》(2018)已有這樣的概念,「那些地方為何會出現?文字對它們來說是十分重要,沒有指示的痕跡,連這個地方唯一的功能性也沒有了,我就是要將它推到去一個最極端的位置,當大家發現一些細節之後,思考及引伸不同的想像,這才是最重要的。」而這次的系列作品,進一步深化他的構想;「非地方」這概念亦隱藏於作品中,並沒有在展覽簡介中以文字提及。這次的主角是路牌、電燈柱及樹,當中需顧及各「主角」的分佈、陽光怎樣灑落、樹的影子、天氣,更不能預計的就是多少車輛經過的時間,因此某些作品需到場地五至六次才能拍下心中所想。
這些看似沒意義的空間
在欣賞途中,竺諺民給我一張卡片,他說看了才明白意念之始。黑白的卡片上,有一條道路由左延伸至右邊的遠方,並消失於黑暗中,旁邊則有三點亮光,原來是他影第一筒菲林時,在黑夜中遊蕩時,走到高速公路旁,把相機反轉而攝下,「我覺得這個位置很有趣,因為我搭車經過,當你停下來慢慢走,感受Highway在你頭上輾過,反轉的效果就是 ──明明公路在你頭上,卻像是一條路伸延出去。你平日不會發現道路是那麼大,你是那麼渺小。雖然這個空間與你或許沒有歷史文化上的關係,但其實這與你對在空間感知上是有關係的。」

他的畢業作品導師曾對他說,甚少人會對自己身處及成長的地方感到十分好奇,因為大多已都變得習以為常,不再仔細觀察。當他攝下那個公路起,加上也是劇場演員的身分,開始更深入地去思索空間與自身的關係。
「我覺得既然我們近年來討論很多本土意識,或者我們正在追求某一種價值或遠方,究竟我們是否真的很認識或很喜歡這個地方?首先你要找到自己喜歡這個地方的一些東西,或者你怎樣觀看這個城市。」而他正是在四處遊蕩中發現很多有趣會的景象。攝影,就是呈現出他所看見的香港之美。

《路牌、電燈柱、樹》展覽
日期:2020年5月9日至6月7日
地點:清山塾,屯門屯富路清涼法苑
時間:星期一,二及公眾假期 13:00 – 18:00
星期六至日 11:00 – 18:00
撰文、攝影:梁蔚澄
相片提供:竺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