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塵世的過客,我亦僅僅是這些美好事物暫時的守護人,中國幾千年文化傳統就如河水般,在民間工藝中泊泊流過,我只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它們的温厚、良善、明慧和美好,讓它們繼續伴著我們,在光陰中一直行走,在光陰中一直前進。」金澤工藝社主人梅巧冰說。

千里江南,在「迎祥橋」畔,泛舟婉轉曲流間,波光熠熠,船櫓輕搖,掌舵的船娘以亮麗的嗓音清唱著古老的鄉謡。金澤工藝社位於上海青浦區的風景秀美的金澤古鎮之中,古鎮風景優美,寧靜悠閒。金澤處於上海的西部,是江、浙兩省入滬的大門,坐擁澱山湖、比鄰汾湖,河流水道縱橫其中。上下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歷宋元明清,縱橫交錯水道,小橋連接鄉鎮,如人在畫中,穿梭於古今往來。
金澤工藝社傳承了古鎮的特有風格,更保留傳統江南水鄉風貌,在水鄉文化的基礎之上提供了藝術、文化、學術集一身的文明環境。工藝社佔地八十餘畝, 在七個園區內,有復古建築,多個不同的展館,包括《茶物宋出》宋代瓷器展、《圓心美意》少數民族圓群展、《陶然福祿》文玩葫蘆展、《明妙嬋瑞》覺囊唐卡展等多個展廳,以及衣意工坊,機杼館,草木染坊,芋嵐工坊,陶藝工坊等創意工房。


民間工藝 生活修行
惜物有情,啟悟良知。民間工藝, 表面上講求實用行為,其實更是一種生活修行。這些源源流長的手工藝,始終緊貼人們日常生活,當你用手去捉摸去感受時,才明乎其精微奧妙。中華文明所見,人與自然,人與世間萬物,無論在精神和物質方面,都可以和諧對話、融洽共處。這種超然境界在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中,不但體現在我們哲學思想、社會倫理、藝術美學上,更深深地烙印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民間手工藝中。
作為獨立的學術文化團體, 金澤工藝社宗旨在傳承中國傳統的優良工藝精神,通過繼承傳統,再創新猷,為提供一個學而時習之的平台。工藝社希望透過傳承中國傳統的工藝,以謙卑的心態和嶄新的思維,在生活中復興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精神智慧。通過匠人手心意合一的工藝創造,經由用者身心靈的真切體會,在人與物的互動間修身養心,彰顯及發揚中華文明獨有的「溫、良、明、美」。

作為金澤工藝社主人,梅巧冰 早年攻讀藝術,曾在蘇富比書畫部工作多年,又曾在紐約和香港開設畫廊,見盡各種名畫及藝術工藝品。篤信佛教的她卻反而對看似卑微的民間工藝情有獨鍾。她希望將這片園地變成保育中國傳統工藝的平台,陸續引入了好些幾近失傳的民間工藝和有志投身於此的工藝師及研究人士。在這裡,你可以體驗到手工紡織、琉璃、漆器、紫砂陶藝、古法草木染、民間版畫等工藝作坊,還有藏傳佛教覺囊派唐卡畫的傳授和創作,以及得睹尋常難得一見的一個三平方米的「彩沙時輪金剛壇城」。
彩沙壇城 精微奧妙
藏傳佛教僧人認為「壇城」是佛的居所,搭建「壇城」正是以此揭示宇宙實相。「壇城」種類很多,有手繪的、銅鑄的、沙砌的,其中「彩沙壇城」尤令人嘆為觀止。梅巧冰為金澤工藝社而引入這個「彩沙時輪金剛壇城」,以其作為工藝社核心精神象徵,她憶說:「最初是因為有見許多民間工藝都日漸式微,因後繼無人而瀕臨失傳,便想到要打造一個集傳授、創作與分享体驗於一身的工藝社,到2012年接手營運金澤工藝社,正因為接下這麼一個百廢待興的爛攤子而發愁時,因為結交了精通唐卡藝術的藏傳佛教上師,忽然靈光一閃,便想到要為金澤搭建一個「壇城」,便向師傅求助,也順利獲師傅一口答應。」

佛家認為「緣」是某種必然存在相遇的機會和可能,而梅巧冰與「壇城」其實亦早結善緣。回想早年任職紐約蘇富比時一次奇遇,她感歎說:「那天穿過中央公園,順路到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剛好看到那兒播放一部紀錄西藏喇嘛用沙搭建『壇城』的影片,當時就驚為天人。之後回港,某地產集團高層朋友請來三位喇嘛為他們創作「壇城」祈福,我有幸獲邀參觀,現場近距離欣賞更看呆了,經朋友介紹方知『壇城』是可自己搭建的,由此便播下了種子、種下了根。」

「壇城」看似是色彩瑰麗藝術品,亦可視為一個建築圖則,儘管大家從來都沒見過其有實體建築,佛家卻認為它是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設計的作品。今日常見者的都是沙做的模型,雖只有一兩層建築,裡面卻飾滿佛像和圖騰,其講求極高藝術造詣,有此能耐的師傅屈指可數。梅巧冰說:「金澤做的『時輪金鋼彩沙壇城』尤其複雜,中間有許多學問都值得我們參詳,同大家人生亦好有關係。」
人生無常 精進有道
根據西藏佛教傳統,「壇城」做好後,每年四、五月便有法會,由上師帶領一眾喇嘛往山上河邊做法事,把沙做的「壇城」倒入河中,啟示最美好事物最終都會煙消雲散。大家明白人生無常,學會看破放下便得自在。正如梅巧冰所言:「人生就是如此,許多事情過程或有許多阻力,但只要一一去解決,其實亦不難圓滿。搭建『時輪金鋼彩沙壇城』給我很大啟發,我知道這條路不易走,但你必定要去試。金澤工藝社的發展,在在都與此關係緊密,這個彩沙壇城就是我們的中心點。」
金澤工藝社前身是一個廠區,有許多廠房空間,其實要放什麼進去也可以,梅巧冰之所以希望工藝社能夠繼承傳統再創造,讓人們重拾手心意的創作,正因她相信這才是文化生命的再生,「金澤古鎮有『千年江南一日還』的美譽,歷史對我來說很重要,畢竟,古人的創造已走了這樣長遠路途,絕不可能放棄忘記,儘管今天已非古代,昔日的創造沒可能百分百合用,但如果我們可以學習古人的智慧,擷取裡面的精髓,再帶到今日生活中,先學習再消化再出發,便是自己的文化一份應有的尊重。」

梅巧冰選中手工藝就因為它最貼近普通人,「其實所有人都有創造力,以前人們使用的許多東西,像織布,像一個籃子、一把掃把或一件毛衣,都是自己的手工藝作品。現在什麼東西都買回來,大家似乎已失去這種創造力。大家似乎只懂按鍵,整天用机器、手機、電腦,其實所運用工具,人的手心意不再有對話了。」於是金澤工藝社便從手工藝出發,以衣食住行為主題,創設多個工作坊,如琉璃、紫砂、陶藝、瓷器、織布、紡紗、印染、布藝、點心和湯水等,讓大家在尋常生活中也可重拾中國傳統文化的樂趣。


愛與慈悲 自知自明
梅巧冰自言其人生雖已走了大半,卻累積豐富人生經驗,自信仍有心有力做一番事業,她說:「人生其實好有趣好有意思,人不應因年長已不去學習和創造,在回歸大自然的循環前,大家都應該好好利用每一天,珍惜當下所能做的事情。我鼓勵大家再次用手去創造。這裡是一個很大的平台,只要你肯去學習和創造,自會體驗到生命中最鮮活的價值。金澤工藝社還有好多充滿青春氣息的東西,包括小貓小狗小豬和年青人,我鼓勵大家一定要來感受一下。大家來到金澤都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我便很欣慰了。」

佛家講發心,因凡人都是脆弱和易受外力影響的,所以才更需要以愛心和慈悲心,去激發力量和勇氣,「我很感恩以前遇到這許多好老師,欣賞和認識到傳統文化美妙之處,才能發心去做這件事情。佛家以戒定慧來修行,讓人們能看見自己的心,從而對生命有所領悟和理解,否則就很難真正切入人生。修行不離明確方向,知道自己要往何處,要走什麼道路,然後這基礎上不斷精進。而人要了解自己,便必須對自己每部分都十分清楚,包括你的知識、思想、情緒、意識、體證、經驗等等,都全面了解,然後才可以不斷的發展和成長。」

在金澤工藝社,梅巧冰就似員工們的長輩,除了指導日常工作外,還跟他們分享許多人生經驗,她表示:「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工藝社包攬了各種民族手工藝師資,這裡的每一個人都各有所長,所有人都可以是你老師,可以教你很多事物。到金澤旅遊可以有很多文化體驗,在欣賞自然景觀與休息身心之餘,更可以找回文化上的自己。現在中國有一大問題,許多人都不認識自己的文化。如果沒有上博物館習慣,便根本看不到什麼文化精髓令你以身為中國人而驕傲。我總希望跟大家分享最好的東西,像我個人收藏的許多文物和藝術品,便都在金澤工藝社公開展出,令其有如一個活生生的中國傳統文化博物館。」

古人智慧 啟迪迷思
理解民族工藝的歷史背景,汲取古人生活文化智慧,其實就等同一種反思,讓大家更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然後才知所進退和行止,否則我們將會不由自主的被外來文化干擾,讓自己認知、世界觀、價值觀,都被外來文化牽著走,以致陷入迷惑無明地步,而不能從一個純粹的,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角度看世界。梅巧冰說在金澤工藝社修習各種手工藝的年青人,就像一塊海綿,你給他們什麼都會統統吸收,「做人要懂得珍惜和感恩,你付出多少便收回多少。年青人要扶持,要儘早學習好事物,我們不是為了牟利,是要把事情做好,只要看見他們可以茁壯成長,便令我十分歡喜。」

藝術創作是對慈悲、智慧和空靈的體驗。學習的不僅是藝術,還有自己的生命,目的是圓滿人生,不斷成長。憑藉文化藝術令自己成長,分享自己對生命的體悟,能夠利己利他。通過創作,慢慢的了解自己的心態,有層次的清晰的了解自己身心靈內外的關係,生活會變得更加立體,然後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局限、習氣,也知道如何去避免、超越。培養正面的情緒,不被負面情緒干擾,令情商、智商、體證、經驗,都可以綜合的提升。

梅巧冰認為,藝術審美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的領悟、瞭解的過程,你越瞭解宇宙人生、生命的本質,就越有品位,越有審美的能力,越嚮往文化知識與智慧。藝術審美是很高的文化傳統,有著強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能夠啟悟空靈。生命的啟發很微妙,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有。莊重、信仰、修為,都不容易。這位為振興中國傳統民藝鞠躬盡瘁的揚眉女子說:「弘揚中國文化不是個別人可以做到,要大家一起用心去做!」
撰文: Patrick Chiu
導演/攝影: Ringo 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