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某新聞的配圖下有一行字:「臺灣文化部駐港機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如圖)將離任。」2019月6月29日,新聞上如此寫道:「作家胡晴舫卸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職務,投入創作,交出長篇小說《群島》。」同年9月20日,另一則新聞則指:「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會今天下午一致決議通過,由作家胡晴舫擔任文策院首任院長。」

過去兩年,胡晴舫於媒體上的名銜變來變去。

隨着臺灣文化部參照2009年韓國成立的內容振興院,於去年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下稱文策院);這位形容自己為「隨波逐流」的創作者,將於2020年至2022年期間,出任文策院首任院長,角色暫時定下來。

臺灣文策院首任院長胡晴舫

角色轉換 中年後的社會責任

她出生於1969年的臺北,那是一個仍在「戒嚴時代」的臺灣。她於臺大外文系畢業後,就決定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修讀戲劇學碩士。過去20多年,她一直遷移,當中包括移居香港、東京、紐約等地;職涯方面,則擔任過《PLAY BOY》編輯、香港創投公司、雜誌部門總監、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等。

站於旁人角度看來,這是一份多姿多彩的履歷;而站在胡晴舫本人的角度,她將經歷比喻為隨波逐流的過程與結果。

從創作者到官員,以上的兩個角色總予人對立的味道。被問到接任前夕考慮多久,她如此道:「也沒有太久,我人生蠻隨波逐流,然後常常是因為,有時候我聽到對的話,就會很快被打動。」回首過去不同的城市生活經驗,她直言年輕時比較自由任性,直到中年以後,「就會有人跟我講一些社會責任,會比較有覺悟……」而激起她如此思考的,是她的父親與長輩。「因為現在已經有比我更年輕的人出現,那我可能在某種廣大的意義下,是必須照顧他們,那我也不知道,他們需不需要我的照顧,我也不知道我的照顧有沒有用。」她續道:「可是,就是人生階段到這種時侯,因為那時候有一句話打動到我,其實就是在講,這件事情就是掉落在我的人生路途上,那你就是只能把它撿起來。」

那如何平衡當中的自由與妥協?她指,「因為我長期是當創作者,在某方面,的確我的妥協部分比較少,然後我必須要帶出來面具也比較少,但是當我接了文策院院長這個位置,這就是一個社會角色,那他的責任跟他的義務,跟胡晴舫這個人是兩件事情,那必需要明白這件事情,如不明白就不應該接這個工作。 」

一路走來 創作者命格早註定

對她而言,創作者除了是一個身分,亦是一種命格,「因為我知道,無論甚麼樣的事情,好事、壞事、慘事、苦事,我知道,它最後其實就是一個生命經驗的體會。 」正如她一路走來,認為自己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只是這種隨波逐流,帶有一種旁觀者的視野與距離,「任何一個創作者,都會思考自己的命運跟處境,處境其實就是一個大的環境,命運是我個人的事情,就是我剛剛講 ,我的命格,我寫出來的文風,我大概就註定 ,只能這樣子。」她認為,每個創作者都有他的命格,「所以我對我自己的命格比較認命,就是我大致上,我知道我會站在那裏 ,但是對產業的觀察這件事情,我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是當我剛開始創作的時候,已經觀察到這件事情。 」

她以行內編劇分潤不均為例,「分潤的概念是說 ,任何人參加這個工作,都應該要賺到他該賺的錢,不是有一些角色就忽然被壓低了,比如說像編劇,明明編劇就是所有故事的龍頭,她腦子裏面生出來的東西,是這個電影誕生的原因,可是現在的編劇社會地位又低,工作時間又長,然後還要被改來改去,最後光環其實沒有在他們身上。」

百億臺幣 投注振興文化產業

2018年12月,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五條、第七條、第三十條修正草案」、「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草案」,最後於2019年6月成立文策院,並由文化部監督;文策院的政策涵蓋範圍包括影視、流行音樂、圖文出版、數位出版、遊戲、時尚設計、藝術支援及文化科技應用等文化內容產業。

胡晴舫以兩個工具,去形容文策院的方向,「一個叫國際,一個叫做金融,金融部分是我們背後有一百億臺幣的國發基金,投注到內容文化產業。」即是投資商業計劃書,今年3月,文策院公佈第1波策進方案,匡列新台幣1億元振興文化產業,其中「文化內容開發產業領航旗艦計畫」,針對影視、藝術、流行音樂、動漫、出版產業,每案最高補助新台幣500萬元;截至4月30日,當局已停止受理,至於效果如何則有待觀察。她亦提到,現時臺灣對外參加的影展、授權展、書展,亦統一都由文策院來規劃與策劃。

被問到與文化部之間的分別,她指現時與單案與個人補助,依然由文化部負責,「文策院這邊主是投資產業企業,所以我們這邊真的就是在看商業計劃書。」架構方面,不少原屬文化部文創司、藝術發展司等部分業務,均移轉到文策院,原屬各司具海外產業商會性質等,也交由文策院統籌。

文宣抗爭 是港人受苦的靈魂

文化氣質、文化產業、文化內容……文化的面向,總是多元又虛實交替,但回歸現實,總會問:那她有甚麼作用?直接以香港為例,過去一年,香港人以文化抗爭作為其中一個形式,如:文宣,去表達他們的處境與訴求。
胡晴舫這般形容文化的作用:「如果發生戰爭的時候,或經濟蕭條的時候,大家第一個攻擊就是,文化是沒有用的 ,那我覺得會這樣想的人,是因為他已經把文化商品化,他認為文化是商品,所以在衛生紙跟LV包中間,當然衛生紙比較重要。」

她續道:「文化是關於人性的,這要怎麼顯示的,它就是社會的靈魂,那當靈魂在騷動跟受苦的時候,他一定想要把它表達,那表達方式,各個方面都有,它有沒有用,可能沒有用啊 ,可是人在靈魂在受苦,或者在喜悅的時候,都希望被表達……我覺得非常正常,我也很開心,香港人選擇了文化去表達,他們現在的狀態。 」

撰文:湯珮然
攝影:林正大
剪接:陳曉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