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眾多大型展覽都會看到楊嘉輝的身影,包括在2018年《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其中一部分他便拍攝合唱團以消音方式翻唱《We Are The World》讓人反思賑災音樂的意義。楊嘉輝是次憑《消音狀況》系列的尾聲作《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奪得首屆希克獎,他形容此作是系列概念中最純粹和濃縮的呈現,希望觀眾對消音有另類的體會。

首名港人奪希克獎

香港藝術家楊嘉輝(圖片由M+提供)

希克獎的前身是由藝術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在1998年所創辦的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以表揚中國的藝術家及評論家,為人熟悉的可能是曾在2008年獲CCAA終身成就獎並自2011年起連續三屆擔任評審的艾未未。踏入二十周年,CCAA走上更廣大的舞台,現在成為由M+主辦的希克獎,由原本只供中國國內藝術家參與開放至全球華裔藝術家均可參賽。而首屆的希克獎的得獎者——楊嘉輝,是六位入圍者中唯一一位香港人。

楊嘉輝表示:「策展人皮力希望我們的參展作品可以呈現及代表自己過去兩年的藝術實踐。而《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此前在香港只用作劇場放映,是次於「希克獎2019」展覽的機會正好讓我實現心中一直籌劃著的構想──多聲道聲音裝置的形式呈現。」

更真實和震憾的呈現

楊嘉輝的得獎作《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中,他指導德國科隆的弗羅拉交響樂團Flora Sinfonie Orchester在演繹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時消音,樂手的呼吸聲、指揮活動的聲音、翻揭樂譜動作及樂器音鍵跳動重新抬頭成為主角。雖然中音高和音低被部分靜音,但觀眾仍能依稀聽得出這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

《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劇場放映版)(2018)》

此作過往在香港只以劇場放映方式展示,聲音的呈現較為指向性,略欠立體感。而是次楊嘉輝在展場的地板上設置多聲道聲音裝置,觀眾只要走進黑房,就能感受到環迴立體的聲音呈現,更加真實和震憾。

《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2018 年,展覽現場照片(2019),攝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圖片由香港 M+提供
《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2018 年,展覽現場照片(2019),攝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圖片由香港 M+提供
《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2018 年,展覽現場照片(2019),攝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圖片由香港 M+提供

楊嘉輝描述整個錄製過程主要以前期工作居多。全個交響樂團的弦樂器都要膠紙包好,木管樂器會調轉吹嘴或抽起簧片,而銅管樂器則會堵塞發聲部分,但樂團所有團員必須按演出規格完整奏樂一次,可謂一絲不苟。

在作品#1 至#22 中,包括有跳舞派對、非暴力抗爭和道教儀式「破地獄」等的消音錄像,不過楊嘉輝強調:「消音並不等於甚麼都不做。」《消音狀況》系列原意是假設自己手上有一個遙控器,可以透過把其中一條聲道靜音,聽到其他聲道更多細節。

消音的解讀

著名藝術家兼希克獎評審之一徐冰曾於記者會上表示:「藝術品是最誠實的,它甚至比新聞、視頻都要誠實,可靠。現在看到的新聞、視頻等等,都很可能被刪改、審查過,要了解中國年輕藝術家在想什麼,看他們作品就可以了。」但值得深思的是,2014年「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十五年」展覽中,艾未未被告知其兩件作品分別是一張木凳和一些瓷瓜子均無法展出,後來更有博物館工作人員從印在牆上的獲獎者和評委名單中去除了他的名字,事件可能與他的政治立場有關。

楊嘉輝冀盼觀眾會對消音有另類的體會。消音可以是美好的,能夠讓大家重新注意主流之外的聲音和情緒,但或許有一天,消音所除去的卻是被主流壓抑或邊緣化的聲音,世界會是一個怎樣的模樣?

撰文: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