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就是人類想像力的殺手,我們對書和藝術品的刻板印象到底有多深?其實由兩岸三地的大眾對 Artist’s books ( 藝術家書/藝術家創作書 )的界定感到模糊就已經清楚明白,大多數人偏偏覺得 Artist’s book 是一本 art book 或是一件藝術品,為何它不可只是一本 Artist’s book ?

一名90後的台灣年輕人, PAPER MATTER 書籍藝術工作室創辦人蔡胤勤 Vincent ,他被一系列藝術家創作書所吸引,和他聊天時,藝術家創作書的話題可以說是滔滔不絕。而他憑熱情,現階段選擇了負起推廣藝術家創作書的使命。他從講座、教學、展覽等多角度推廣,讓更多人找到不同的切入點。

提到藝術家創作書,其實和 art book 或者藝術品的區別是甚麼? Vincent 引用了著名觀念藝術家 Sol LeWitt 的定義:「這是藝術家以藝術及書形態所製作的一件作品。」 藝術家創作書是藝術家運用所有設計元素輔助他們表達藝術想法和觀念,讓人除了可以藉由書這種載體體驗藝術,也可以閱讀藝術家們的創意構思, Vincent 認為其實製作藝術家創作書最難的是,如何將創作想法過渡至書這種媒體裏。

我相信藝術/知識的價值

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喜愛藝術的父親薰陶, Vincent 大學時就選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系,而在研究所時的論文研究計劃正正就是「藝術家創作書」的概念及源流,這也算是開啟了他廣藝術家創作書工作的關鍵點。

有見兩岸三地對藝術家創作書的認知與外國成斷崖式的落差, Vincent 畢業後在2018年成立 PAPER MATTER 展開藝術家創作書的推廣工作,當中包括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就是出版季刊,而內容他定下了至少每季會深度採訪一位藝術家創作書的創作者或研究者,希望為藝術家創作書各個面向的人士建立文獻檔案,同時將西方的文獻翻譯成中文,好讓大家更容易了解到藝術家創作書的歷史脈絡。

PAPER MATTER 季刊

需要觸摸的藝術

其實藝術家創作書在西方也是有一定金錢價值的, Vincent 也是先收藏,之後才開始了藝術家創作書的相關教學。基本上他每次都會背上數本藝術家創作書出席教學,遠比起簡報看圖式的講解,他認為:「書其實要被觸摸、被翻閱、被感受,他們邊上、邊聽、邊交流、邊翻閱,所以就很快可以領略藝術家創作書這件事情。」

Vincent 以藝術家陳曉朋製作的《藝術家尋找自己的禮物》舉例,藝術家運用本來的版畫專業讓藝術家創作書以版數去翻閱,透過半透明的紙張造成一個錯像的畫面。「就是這樣,藝術家回應了她原本既有的持續性創作態度或創作計劃,作為一個必要的互補或是延伸出來的結點,去讓更多的群眾可以去觸摸、擁有、翻閱,進而去跟她原本主要的媒材,如:版畫、繪畫,做一個很有意思的對照。」 Vincent 如是說。

《藝術家尋找自己的禮物》

美國觀念藝術教父 Seth Siegelaub 曾這樣形容藝術家創作書:「藝廊沒有必要經營了,因為此時我把書當作移動式的展覽,全世界都是我的藝廊。」因為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價值,進而得到群眾熱烈的參與作為支持, Vincent 也將持續性地在兩岸三地推廣藝術家創作書,和 Seth Siegelaub 不同的是, Vincent 走到那裏那裏便是藝術家創作書的教室。

撰文:余日一
攝影、剪接: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