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新冠肺炎疫情越趨緩和確實是可喜可賀,與此同時香港藝術界亦有望能夠從冰河時期脫困。早前我們有留意到藝術家網上的互助活動,為此特別撰寫文章 https://wp.me/p9oTr7-4lf ,點出2020年藝術生活化的年代中,有5個扭轉藝術品買賣的hashtag。疫情期間平價藝術品市場的買賣正在網上出現巨變,時隔一個月左右,今天我們集中看看 #藝起加油 #artistsupportpledgetw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讓藝術和商業碰撞產生的火花。
這個台灣版開始之後的第17天,我和台灣藝術家兼藝起加油活動發起人王建揚在訪談時聊到,原來藝起加油活動中賣出的作品已經達到2,300件以上,銷售量突破了1,500萬台幣(約390萬港幣);到2020年5月4日我再向王建揚求證時,他回覆我保守估計作品已經售出3,850件以上,成交金額突破2,600萬台幣(約680萬港幣)。

短短一個月,2,600萬台幣無疑是一個驚人的成交數字,或許有人覺得用銀碼說話不高尚,我反而覺得疫情之下銀碼對藝術家的肯定是更真實而具心理上的支持作用,因為縱然單價是6,800台幣這樣的低價,但有仍有人在艱難環境下願意為藝術家的創意「埋單」,而且吸引到一大批人留意台灣藝術,在我看來是「台灣藝術」一次營銷非常成功的例子而非個人。
起因只為台灣藝術能被看見
藝起加油作為兩岸三地疫情期間最早發起的藝術家互助活動,在驚人的銷售數字背後,王建揚回想起來,由開始到現在的一切其實都不可思議:「其實我們台灣藝術家一直在想怎樣可以被看見,當初只是想我可以透過這樣,讓外國的人看見我的作品,有可能有人會有興趣就這樣,而且最重要的是感覺好玩。」
因為王建揚本身的工作室在台灣而家庭在香港,他常常要港台兩邊跑,但又因為疫情關係原定的展覽活動都紛紛叫停了,宅在家的他在2020年3月30日起藝加油活動開始前的一星期,看到英國藝術家 Matthew Burrows 發起 #artistsupportpledge 藝術家互助活動的報導覺得很有趣,於是在個人社交平台上分享,怎料反應很熱烈,藝加油活動也應運而生。
「就在分享後的一兩天便有人和我討論要不要弄一個台灣版,其實那時我想了大約10分鐘,我由最初覺得不可能,因為我覺得不可能是由我來號召,應該是更有影響力的人來號召,然後朋友們反而覺得我多元的身分也很適合,我也有做策展、攝影、繪畫等等,然後聊一聊後我覺得反正我在香港也沒事做,所以最後就試試看。」王建揚如是說。
一開始王建揚沒有考慮太多,先是找了約30位藝術家朋友來響應,當中包括:畫畫的、做雕塑的、攝影的等等。他向我解釋,其實當初他並沒有想過活動會變成這麼大型開放的:「其實我這個台灣版的facebook部分並不是像英國IG那個版本讓誰都參加,反而是因為有藏家朋友問說有沒有方法讓他們可以集中看到作品。」IG的部分因為本身是公開的,所以誰都可以自由上傳作品;但藝起加油facebook平台「藝起加油ART – 作品展覽平台」的原意,是王建揚朋友圈之間的小活動,想要讓人有機會集中看到台灣當代藝術類的作品,所以他限制了陶瓷、器皿類或金工類這種偏向使用而非觀賞類作品的不能參加,避免facebook平台的角色失焦。
活動後續將是如何?
藝起加油facebook平台現超過5,700位成員,但其實由開始到現在主要有3個人義務負責例如:審文、看文、刪文之類的工作,然後有另外3個人會提供意見。一個小的義務團隊由活動高峰時期一天3,000個發文,到現在一天1,000個左右,中間的工作量確實是十分龐大,難怪王建揚會說:「這個活動不會延續下去的可能性是99%,說實話是很累,而我也盡力幫忙做,而我一直把這件事情當成一個展覽來做,展覽總是有完結的一天。」
正正因為以展覽角度去做,也催生出藝起加油平台獨有的《PARTY TIME》主題派對,其實這也算是網上展覽的一種可能性的嘗試,由起藝加油主辦方向藝術家邀請作品圖片,現時統一在每週六晚上9時起依次序每5分鐘分享一件作品,而且每週六的《PARTY TIME》均設不同主題,由4月18日第一期的《WAVE – 你今天粉紅了嗎?》回應台灣「小男生拒戴粉紅色口罩事件」;到今天策劃特別由塗鴉藝術家Mr.OGAY邀請了12位塗鴉藝術家參加的《WAVE – 塗鴉人喔北趴 》,在活動期間不自覺地加入了藝術與生活的在地連結。
而回歸將來的發展,王建揚希望兩個月的藝起加油活動完結後,曾參與的藝術可能可以有更好發展的連結,他這般形容:「WHAAAAAT’S 藝博會展覽是其中一種,明年第二屆的WHAAAAAT’S 藝博會將會提供一間參展展間給『藝起加油ART作品展覽平台』,邀請當中3至5位藝術家參加。然後也和畫廊談請當中參加的藝術家去展覽,因為我覺得畫廊跟藝博會還是很重要,因為你很難靠網絡賣一輩子,始終要有畫廊展覽經驗的累積,而我只能說這次打開了台灣賣作品的可能性,而且這類平台會越來越多。」
無可否認,藝術家透過網絡被看見,作品被收藏的肯定無疑會是對他們的一大支持,而銷售額相信已非這個平台的首要重點,反而後續會否因為這些hashtag 或平台讓更多台灣藝術家打開知名度,讓他們有一道階梯可以流動更值得我們注意,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撰文、攝影:余日一